二何白道喻。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淺釋】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文中有一個比喻,為防止念佛的人不走專修的道路,用這個比喻守護念佛人的信心。
大師比喻說:有一個人在荒野當中,從東向西而行,路途遙遠,半路上忽然遇到兩條大河,向南是一條火河,烈火燃燒,看不到邊;向北是條水河,波濤洶湧,看不到際。兩條河各寬百步,且深不見底。在這水火二河中間有一條白道,大概四、五寸寬,從東岸通向西岸一百步,大水與猛火相互交替漫過白道,不曾間斷。
這人走著走著,突然背後殺來成群賊寇追兵,喊聲陣陣,刀槍劍戟就來了,在此同時,其旁虎視眈眈的諸多惡獸猛禽也步步向這個人逼近。
這時,這個人想:這可不好,如果踏上白道過河,恐怕會被大水淹死、被猛火燒死,但追兵來了怎麼辦?他想向南繞,毒蛇猛獸攔住去路;想向北繞,豺狼虎豹競相加害,這三面環敵,情況危急。
這個人想:如果停留在這裡,也是死路一條,想走回頭路,也是死路一條,走其他路可能都不免一死,還不如就順著這條白道走去,既然有這麼一條白道,應該就是可以過去的。
就在這個人這麼想時,突然聽到東邊岸上,有人對他說:「仁者啊,你就順這條白道過去,不會有死難的,但如果你停下來了,那就必死無疑。」
在此同時,又聽到西邊岸上,有人招喚他說:「你只管一心正念直來,我有能力保護你,不用害怕會墮落到水火之中!」
這人聽到此岸的勸進聲和彼岸的召喚聲,立即直身正念,決定順著白道直行,不生疑惑退卻心。
剛走沒幾步,就聽到東岸成群的賊寇,引誘著對他說:「仁者啊,快回來吧,這條小道很狹窄,你肯定過不去的,我們對你可是沒有惡意的啊,快回來吧。」
這個人雖然聽到了賊人呼喚,但已不再回望,一心正念前行,須臾之間,就到了西岸,永遠離開了諸難,並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受諸快樂。
善導大師把這個比喻說完之後,就作了解釋:
此岸這個人,就是我們十方眾生,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茫茫的荒野,代表我們無盡輪轉的人生;水火二河,代表我們的貪瞋煩惱,水代表貪心,火代表瞋心;身後追兵及毒蛇猛獸、豺狼虎豹,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賊,能劫奪我們的功德法財;
白道:代表阿彌陀佛的誓願;東岸的催促,代表釋迦牟尼佛的發遣;西岸的呼喚,代表阿彌陀佛的召喚。
今日行者信受奉行兩位佛陀世尊之教誨,一心正念直行,乘佛陀之願力,捨命後往生彼國,與佛相見,這是何等的快樂啊!這是何等的欣慶啊!
以上這則比喻,就是非常著名的「二河白道喻」。
【出處節錄原文《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集記】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迴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勉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
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迴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迴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迴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迴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沈生死。曠劫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