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 正月初一開示:柔忍

大安法師 (2023)正月初一開示:柔忍

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尼師、諸位優婆塞、優婆夷,還有來寺院拜佛的信眾、遊客,大家上午吉祥!

這是大年初一了,兔年。初一講的話都是講吉祥的話,恭喜發財的話,那我們到寺院也要發財,可能不是發錢財,而是發「法財」了。所以我們今天跟大家來介紹一下,今年寫的一個新年題詞「柔忍」。我們每年都會寫一個題詞,那都會根據當年的十二生肖的哪個生肖的特點,隨機地做一個聯想。那今年是兔年,白兔它是吉祥的,在佛門裡面常常講「兔角龜毛」,兔子沒有角,烏龜也不長毛,表明世間絕對不存在的事情。

但實際上不存在的事情往往被我們的妄心變化成一個諸法,所有的法我們都認為是真實的,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兔角龜毛,那是從徹底的萬法唯識的層面去談,那就比較深邃了。那從世間上來說,兔沒有角,說明它不鬥爭,它在叢林規則當中怎麼生存呢?它就機靈,逃避。所以它的耳朵很長,聽覺非常靈敏,一遇到有威脅的時候,它就跑得很快,嘩!而且逃跑的速度非常驚人,所以它的前腳比較短,後腳比較長,又跑又跳的,一下子就不見兔子影子了。所以一般寫文章都說這個人跑得比兔子還要快,兔子跑得快。

而且兔子它不跟其它動物去鬥爭,它要迴避,這叫「狡兔三窟」一個窟被其它的動物佔了,它自己再找有第二窟,甚至第三個窟,甚至多個窟。所以兔子代表一種「無爭」,這個無爭就比較「柔」,柔弱、柔順、柔和。

那在我們佛門當中常常講一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釋迦牟尼佛因地不僅示現成人道的種種眾生修行,他也示現畜生道,有一世他是做兔王了,做兔王帶著一群兔子也在修四無量心。在山裡就有一個仙人在那裡修道,那個仙人也在誦經,聲音非常和雅,誦的經的義理也非常的契機,所以這個兔王帶著兔子就很歡喜,聽這個仙人誦經,日常也會提供一些供養,花果、水的供養。

但是到了冬天了,樹林的果子越來越少了,水也結冰了,那生存就發生危機了。這個仙人就跟這些兔子說,我暫時得要下山了,我還有這個四大的身體,還得要保護一下,就準備下山。這個兔王就懇求他不要下山,因為他求法,法味很歡喜,這個仙人一離開就聞不到法了。所以這個兔王說我們就盡量給你提供生存的供養,那實際上是很困難的。那這個兔王竟然就是在仙人一堆篝火當中,這個兔王就跳到火裡面去,拿自己的身體來做供養。

那這個仙人也是非常感動,這個兔王舍身供養的當下,他的神識就生到了兜率天。那這個仙人一看,他也就不下山了,他也就斷食,當然也不會去吃那個被火焚燒的兔子了。斷食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仙人也圓寂了,也生到了兜率天,神識。那這個故事最後的角色,這個兔王,佛說,這就是我的前身,那個仙人就是定光佛。所以說忉利天王被這個兔王獻身就很感動,就把這個兔王就放到了月宮裡面,所以我們從遠看,月宮裡面有隻兔子,白兔,所以一般講這個「兔月」,太陽是「金烏」,是這麼一個表達。(公案出自《生經》卷第四之《佛說兔王經第三十一》·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那大家看這個「柔忍」。

菩薩有十種忍,第一種是音響忍,第二是柔順忍,第三是無生法忍,以後還有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這些。那在這裡我們是沒有寫三個字,寫了兩個字,這個「柔」就包含著順在裡面,柔就是身心柔軟,隨順法性,這個「忍」是從智慧信解,安忍,認可,安住在這個柔順當中,如果從菩薩的證位來說,《華嚴經》在談十地品之後,就談十忍品,十定品,十通品,那就是等覺菩薩之後的那個忍。如果從初地菩薩來說,這個柔順忍大概屬於二地、三地、四地這樣的水平。所以這個「柔忍」在佛門裡面是非常重視的。

在淨土法門當中,阿彌陀佛發願,如果他方世界眾生能信願稱名,他就身心柔軟,他就能得到天人的禮敬,乃至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能聽到極樂世界種種的音聲說法。比如百鳥在說法,寶樹在說法,寶網在說法,八功德水在說法,佛的菩提樹在說法,聽到這些法,當下就能夠得到三種忍,其中就包括柔順忍。

在《法華經》裡面談一個弘揚《法華經》的法師一定要有三種素養:第一是坐如來座;第二是入慈悲室;第三是披如來衣。坐如來座就是對諸法空性的悟證;入如來室就是要有大慈悲心;披如來衣,這個如來衣就是忍辱柔和之衣。一定要柔順,你有柔順,他就不會有瞋恚之心,他就能忍。所以你能夠柔和忍辱,就像一件衣服,披上就能抵制嚴寒的侵襲,也就是說能夠不被瞋恨的煩惱所控制。

這裡我們下面援引了《道德經》。其實柔忍一看就是很有佛教特質的兩個字,但儒道釋三家是有他的共同之處,所以就進一步用《道德經》來說。大家知道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非常深邃的、智慧的經典,它的語言非常的簡潔,甚至古奧,它所傳達的文化那是上古文明傳下來的。老子是周代的管理圖書資料的官吏,所以他接觸了很多中國的上古文獻。《道德經》很多的話語實際上是老子述而不作傳承下來的。所以它有很多觀念是跟「道」宇宙、人生、法界的道只有一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真正的終極文化,它一定有很多的共同點,所以《道德經》自始至終都強調、貫穿這個「道」。

這個道,它的體現形式,它推崇柔弱,推崇無為,推崇虛靜,避免剛強。這是把《周易》坤卦的內涵展示出來。所以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儒家比較強調乾卦的一面、陽剛的一面、積極有為的一面;道家比較強調坤卦的一面,虛靜的一面,無為的一面,柔弱的一面。這兩者正好可以相輔相成。那老子《道德經》以柔弱為貴,他是貫穿著上篇、下篇的始終的,那柔弱裡面它是有內涵的。「沖氣以為和」,它裡面有虛、有和,有內在的韌性的,有內在的生命力的。

世間人一看無為,無為太消極了,好像就躺平,什麼都不幹。其實,老子的無為是有它內在的積極性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了。他有一段話是「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那你想,他為什麼會有「無為無不為」?如果什麼都不幹,到了「無為」就畫句號了。實際上「無為」是道之體,「無不為」是道之用,你只有得到了無為的體性,你才能真正有所作為,有大的作為。無為,似乎他無用,但無用之用是大用。

比如水,你看它是比較柔弱的。水就是《周易》的坎卦表明,這個坎卦,你看它的三爻卦,上下是陰爻,中間一個陽爻。它的表現形態隨方就圓,很無我,你放在方的容器,它是方的;放在圓的容器,它是圓的;如果什麼時候把這個水擋住,它會繞著走。但是它裡面有一個剛,有個陽爻,說明它有它的剛性,有它的力量。所以你說一塊巨大的石頭,水在那裡滴滴滴穿的它就能把它穿出孔出來。

「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這段話出於第七十六章。由於文字比較多,選了一部分來說,中間打了一個省略號,省略了一些句子。這裡它是用比喻的手法來說明這個柔弱,或者說,柔脆、柔和、柔軟它內在的力量感和它的價值。

他第一個比喻是用人,來比喻人的一生。人,他剛出生的時候。他赤子之心了,混沌,天真未濁。他的精氣神非常完整的時候。「沖氣以為和」,就是那個和氣非常好的時候,你看他的四肢百節,就很柔弱。小孩子都很柔弱的,很綿軟。正因為他很柔弱,他才有生命力啊。他摔幾跤沒有問題啊!但是到了你老年了。你的那種先天的「和」,太和之氣也慢慢的竭盡了,精氣神也衰弱了,你四肢百骸它就堅硬了。所以到了年老(的)人,不要摔跤,一摔跤一骨折可能要很長時間恢復。他硬,他堅,堅強。所以,正好表明這種堅強是生命力衰退的表現。那你柔弱,是你的正氣、陽氣、神明存在得很好的狀態。這是第一個用人來比喻。

第二個用草木來比喻。「萬物草木,其生也柔脆。」你看春天來了,各種樹木花卉開始它欣欣向榮的舒展。這時候它也得天氣之正氣,陽氣,它在生髮的時候,它是非常柔的,柔脆。正是它具有內在生命力的時候。到了秋天,這樹木花卉,它的正氣、陽氣慢慢消失的時候,那樹木花卉在枯萎,它的樹根、樹枝、枝條就堅強,它就支撐不了那個叶和花果了,所以一一都是凋零,這就是枯槁,枯竭了。所以,堅強的東西恰恰是趨向於死亡的,柔弱的人和物,恰恰是生機勃發的象徵。所以你在這裡體會這個「柔」的這種價值。

我們從身心來看。當自己心情比較愉快,比較有仁愛心,有同情心,有慚愧心,有謙卑心的時候,是不是我們的心比較柔和呢?當你有這個柔和的心的時候,馬上覺得這個整個身體都比較舒展,你身心都很柔和的時候,這恰好是你健康的表現。你的氣血就能夠通暢。你內在的生命力就是先天的生命力,跟後天的這種環境,就會讓你有一個比較正常的、快樂的身心狀態,這就是柔。特別是你念佛的時候,你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它有無量光,這句佛號能夠讓我們身心柔和,這句佛號不會讓我們剛硬了。

你念佛念得很相應的時候,看到一個沒飯吃的人,你同情心會很深厚,很有點慈悲心的。但如果我們剛硬的時候,剛硬是來自什麼呢?來自於身見我執,來自於自私自利,來自於人我,人和他人,人和自然的堅強的對立,這種對立一出來,你就會斗諍,就會競爭,就會浮躁,就會有瞋恨心,這時候心就越來越硬了,無毒不丈夫了,以血還血,以牙還牙了,好勇鬥狠了。當你這個心越來越堅強的時候,剛強的時候,你是不是感覺你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暗淡,身體馬上也出問題了?你肯定五臟六腑就沒有和暢的、協調的那種狀態。

你這種瞋恨,你那種斗諍,你那種人我對待的、很強烈的勝負意識,首先先傷害自己,然後你把這種負面的情緒發泄出來一定是傷害他人。所以我們這個世間人的問題就是剛強難化。他的自我意識很強,他什麼都不信,他只強調他要達到的成功,最大限度的利益化,不管他人的死活。這種人遲早他沒有好的結果的,因為他不了解人不是單獨存在的,人和他人是同體的。不僅人和人之間是同體的,人和一切萬物、草木都是同體的。既然是同體的,你一定要有柔和的心,至少先做到不傷害他人和萬物,然後甚至就是佈施,給他人和萬物以慈悲的滋育。這樣,我們的個體的生命才在宇宙的生命當中天人合一了,與天道相應了。包括我們現在遇到的種種災難,都是我們剛強、對立、瞋恨……種種的惡業導致的,不柔和,不柔順。

所以,最後一句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是用一個樹木的一個現象來比喻什麼呢?你看一根樹木,它強大的就是它的樹幹,樹樁子,樹樁子它很粗大,你看是不是很強大?很粗大的東西它只能處在下邊,柔弱的那個枝、條、葉在上面。想想草木給我們提示的人生的一個啟迪,用在人物上面,一個有慈悲心的人,一個謙卑的人,往往他能夠處在上位,他可以做領導;一個很堅強的人、很剛愎自用的人、很自私自利的人,他不能坐在上位,一在上位那就麻煩了。

所以柔順的人,跟自然、天道合一的人,他有福報,他的身體也會好。仁者壽,有仁愛心的人,仁愛心就是柔的一面,就是儒家講的「恕道」。曾子說他對於孔夫子的道「吾道一以貫之」,他的體會就是體現在「恕道」,這個「恕道」就是移情性的這種同情,同情心,就體現在八個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不想接受的這種待遇,你不能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移情性地體會。只有柔順的人他才會有這樣的一種時刻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時刻恆順眾生的需求,把好的東西給眾生、給他人。「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自己想得到的東西趕緊給他人,自己很討厭的東西你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化,這種柔順、恕道的精神是非常深厚的。這在人類的處理人和人、人和環境的關係當中,我們的儒道釋三家確實是這個地球文明當中最高級的文明。一定要把人和人、人和環境在同體當中去思維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以及佛教講的為什麼要大慈悲心?佛教如果你說一個核心,就是「以慈悲為主義」。一般的凡夫是沒有慈悲心的,他最多對他的家親眷屬有點慈悲,他人的疾苦跟我有什麼關係啊?他是隔開了的。

當人和人隔開、人和環境隔開的時候,他就處在不正常的狀態,一定要出問題的。所以我們佛教第一條戒,不殺生戒,不殺生戒就是要告訴我們,你要柔忍。你要對不僅人不殺害,對一切蜎飛蝡動的眾生你都不能傷害。不僅不傷害,你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你要保護它。一切處在一種同體的和諧當中。

佛所證到的最高的境界,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這個在《涅槃經》有一個術語,就是佛證到了「極愛一子地」。就是這種「愛」不是一般的愛情的狹隘的愛,他完全是從空性當中生髮的一種大愛。而「大愛」,你說一個「大」還有一個「小」跟它對待,還超越了大愛就叫「極愛」。同體的、不二的、空性的、無條件的這種慈悲,就用「極愛」來表達。「極愛」具體到對眾生的對待的態度來說,叫「一子地」,你把眾生看成是自己唯一的兒子。

一個人如果他只有一個兒子,你說他愛不愛?肯定愛!但一般是愛自己的子女,他人的子女怎麼樣是沒有什麼感覺了。但佛是把一切眾生看成是自己唯一的兒子,如羅睺羅,就像釋迦牟尼佛對待他唯一的兒子羅睺羅一樣的。那能夠把一切眾生看成自己的唯一的兒子如羅睺羅,說明你的慈悲心到家了,波羅蜜了,你就到了佛的境界了。

那凡夫的境界都是有分別的,你跟我什麼關係?你跟我生疏,我不認識你,甚至於我們還有仇怨,我看到冤家對頭我還要利益你嗎,我恨不得你遭很多的殃禍才開心,你活得不好,我很高興,你活得太好了,我還不平衡,我很痛苦。眾生這種嫉妒、不平等、分別、瞋恨,是導致我們個體和人類的巨大災難的這個要素,所以我們還真得要發揮儒道釋三家的這種「柔」的文化,「謙卑」的文化。

這個「柔」在道家就是「以謙自守,以卑自牧」。《周易》當中的「謙卦」,它是「六爻皆吉」啊,「謙謙君子,用涉大川。」一個謙虛的人,他就比較柔,他能守住自己的本性,一個傲慢的人,有的人沒有什麼本事還傲慢,固然大家不以為然,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一傲慢,也幹不成大事。那我們與生俱來的是有這種傲慢的劣根性,所以我們常常要以卑自牧,就是自己要謙卑,用這個謙卑來把自己傲慢的心給它降服下去,你只有謙卑,你的心才會「下」。

《道德經》為什麼推崇水的品質啊?那人都是向上游的,都往上攀的,唯有水是往下流的,而且流到低窪的地方,處眾人所惡(所討厭的),所以一般的地方都是人往高處走的,水往低處流。而且水低處流,在那個坑窪裡面,那個坑窪還不平整,它一定要把它這個低窪給它填平了,它才往前走,他有平等的這個特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不居功,所以老子讚歎水「幾於道」跟這個道比較接近。我們跟水的品質恰好相反,你就離道越來越遠。

離道越來越遠的人生,會出問題的。首先自己的身心就不和,你跟環境也處在對立的狀態。我們很多的疾病就是不尊重自然環境造成的,包括不尊重生物的多樣性。比如你為了追求口腹之樂,你什麼都敢吃,這很麻煩。人類工業化以來,使我們的生物鏈減少了很多的物種,那生物鏈是環環相扣的,相輔相成的,你是沒有智慧給它(判定)哪個是害蟲,哪個是益蟲,你是看不明白的。但是既然它出現在生物鏈裡面,你得尊重它,它有一份生存的權利。

你如果以你的剛硬的自我,一定要消滅哪個物種,或者自覺地消滅,或者不自覺地消滅,都會成問題的。這都是危害性很大的事情,不尊重生命的事情,那這些反彈過來,對人肯定是有不好的結果的,所以一定要跟生物鏈和平相處。包括很多病毒,在其他的生物身上,它已經是相安無事了,如果你把那個生物給它滅絕了,那就會出現問題了。

所以這個「柔」,包括「和」,一種「和」的文化才是健康的文明。所以我們《周易》講「三和」太和,中和,保和。故宮裡面三大殿就是用這「三和」來(命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當我們能把這種《周易》的「和」的文化,把《道德經》所張揚的「柔」的文化,能夠體現在我們個體的生命、群體生命的實踐當中,我們就能夠避免很多的災難,我們就會締造一個快樂幸福的人生。

最後就用九華山一個肉身菩薩,大興和尚的一句話供養給大家。這位大興和尚活了九十多歲,一輩子他會醫術,常常給老百姓治病,坐缸之後三年肉身不壞,現在在九華山後山有一個寺院供著他的肉身。他的一生就是說一句話:「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