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2023)正月初二開示:蓮池大師古語四頌

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尼師、諸位居士:

今天上午給大家來分享一下蓮池大師的「古語四頌」。同時大家看前面的是弘一大師的真跡,這是浙江湖州朱居士把他珍藏的弘一大師的墨寶捐贈給寺院,有四幅,今天我們展出兩幅。

這個古語四頌是蓮池大師在《山房雜錄》裡面寫的,「四頌」是選用了老子《道德經》的文句。第一是「大音希聲」,第二是「大器晚成」,第三句是「大智若愚」,第四句是「大巧若拙」,那我們今天分享第一句和第四句。

我們中國的祖師大德高僧都是對儒道釋三家非常精通的,而且能夠圓融無礙的。蓮池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八代祖師,他通宗通教,給我們留下的《彌陀疏鈔》可以說是淨土宗的「小百科全書」,用華嚴的理念加以詮釋,又有著禪宗、法相、天台的諸宗的理念。那從蓮池大師的古語四頌來看,他對於老莊思想也是非常了解,而且會給予一種佛法的詮釋。

憨山大師有一本《道德經註》,在他序言當中說到,他從小就愛讀《老莊》,只是文句太簡古,義理太深邃,他不是很懂,也看到諸家的註解,也是搞不大明白。所以他出家之後,利用修禪之暇又斷斷續續地研討《道德經》,他用了十五年的時間研討,終於給我們留下了一本珍貴的註解《道德經註》。在憨山大師序言當中,他對於儒道釋三家的同異,給出了他精闢的比較,他說「愚意孔老,即佛之化身也。」就是他通過研究儒道釋三家的義理,「愚意」就是很謙虛的說愚人,愚下之意,說孔子和老子就是佛的化身。那憨山大師何許人也?那是了不起的高僧,開悟的高僧,他的肉身(現在)還在南華寺,那是禪淨都是雙修的。所以我們現代人沒有深入經教,不要亂發言。

蓮池大師仍然很看重《道德經》的義理,用長行,用偈頌,來幫助我們理解。確實《道德經》現代人如看天書,以憨山大師那樣的智慧,他都用了十五年。那蓮池大師也是了不起的人物的,也是宗門教下都是通達的,叫做宗通說通的大祖師,我們來看蓮池大師是如何理解的。包括弘一大師,他是我們近代大家非常景仰的一代高僧,在世間時就是大才子,出家之後,把多才多藝全都放下,就剩下用書法來結法緣。那弘一大師竟然選蓮池大師的偈頌作為他書寫的材料,說明他是認可的。

大家看弘一大師的書法別具一格,出家之後,經過自己的修行,也有印光大師的指導,他在五十歲之後就開始形成了自己的書法的獨有的風格,稱為「弘體」。字為心聲,那我們看弘一大師這個書法的落款是庚午七月,庚午年是1930年,弘一大師出生在1880年,1918年出家,1930年的時候正是五十歲、五十一歲的時候,就是他書法的風格在轉向的轉捩點。所以看這兩幅書法也能夠看到他原來那個魏碑的書法的一點痕跡,但是逐步轉向以後的那種謙謙君子、沒有火氣的那樣的狀態。所以大家可以看看,這可是弘一大師的真跡了。

我們是形式和內容統一,一方面欣賞弘一大師的精湛的書法,一方面看看蓮池大師從他修行的實踐當中,結合《道德經》的深邃的理念,給我們一些佛法的義理、修行上的指導。

大家來看「大音希聲」。

大音,這個「大」就是其大無外的大,實際上這個「大」就表明我們現前一念的心性,那從心性當中的那個「音」表現在形態上,好像你是,好像沒有音聲。那這個「大音希聲」是用音聲的一種比喻來闡述我們的心性,以及從這個心性當中,我們修行的行為該怎麼去做。老子《道德經》他是以虛無自然作為妙道的,所以他整個的《道德經》都貫穿著這麼一個線索。那對於大音希聲,蓮池大師有一段長行來幫助我們理解。大家看看:

「空谷悠然也。一呼而響應十方。雷霆寂然也。一鼓而震驚百里。若夫春禽晝啼。秋蟲夜鳴。繁其聲者。小音而已矣。故世尊默然良久。而外道謂開我迷雲。空生宴坐不言。而帝釋雲善說般若。大音希聲。非此之謂乎。頌曰。」

頌曰就是下面的偈頌,先看這段。我們這幾代人中國文化的底蘊都很淺薄,看這些如看天書,還幸好蓮池大師解釋了一下,就這個解釋的句子,它裡面有些典故可能我們也不明白。那麼我們順著這個文句來說,這個「大音」,有個比喻——空谷傳響,山谷空空如也,幽然寂靜,但你對這個山谷發出一種聲波,它馬上就有迴響,這叫「一呼而響應十方」。你對那個寂靜的、幽然的空谷,你呼,它馬上有迴響,這個迴響它會放大,傳遍十方。有時候你到山裡的寺院去住一住,那如果寺院有狗,它狗吠一下,你覺得聲音很響,它那個山谷傳響。

那第二個比喻,「雷霆寂然」,就是打雷之前,它是寂然無聲的,但是這個雷霆、電光因緣湊起來一鼓,那這個雷霆震驚百里啊,特別是春雷。二十四節氣有個「驚蟄」,冬眠的這些昆蟲,那春天的一聲驚雷把蟄伏的昆蟲全都喚醒,它起來了。「震驚百里」,從這裡理解大音,它是從寂然的空性裡面出來的。那跟大音相對比的就是小音,一般的音聲。那春天來了,百鳥都在白晝去鳴叫。春鶯、杜鵑、燕子、麻雀,春天的禽鳥,白天的啼聲,還有秋天的夜晚,蟬蟲的夜鳴,這種聲音很繁多、很繁鬧,它也給人一種盎然的感覺,但是它沒有震驚時空和人心的力量。這就是小小的音聲而已。

所以大音希聲。大的音聲,好像你聽不到聲,但裡面具有很強的力量,生命力。就像釋迦牟尼佛說法,說法不一定是把聲音傳達出來的說法,有時候他默然說,默然,他也在說。世尊拈花微笑,那拈花微笑就在說法,百萬天人惘然,不明白,莫名其妙,唯有摩訶迦葉破顏一笑,以心印心。佛有時候對一些外道,外道會提很多問題。外道心外求法,他都在世間的四句裡面:有、無,不是執有,就是執無。非有非無,既有既無。常常對外道的這些戲論、無意義的世間的這些東西,佛是用置答,默然。但這種置答裡面是有內涵的,所以外道常常見到世尊默然良久,哎,他開悟了,「開我迷雲」。為什麼佛會默然?那外道總是在四句裡面,超越四句去反觀,他可能就開悟了。因為外道他也在修道,他也有相當的定力,點撥一下他就過來了。

再就是「空生」,空生就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金剛經》的當機者。「宴坐」,他在那裡打坐,宴坐不言。帝釋天就是忉利天王,就是這種宴坐,對空性的那種證悟就能感得帝釋來供養。那帝釋供養當下就請法,請求須菩提尊者講般若妙法。那須菩提還是默然。帝釋就讚歎「善說般若」,天花供養。那須菩提說我未說,我並沒有說。帝釋天說,尊者無說,我乃無聞,乃真說般若也,(堪)受供養。著名的維摩詰居士默然,文殊師利菩薩讚歎:「乃是真說不二法門也」。不僅語言文字,文殊師利還是用語言文字來破二的對待,闡述不二。那維摩詰連語言文字都不要,默然。默然,才叫真正善說不二法門,因為不二的那種絕待的真理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所以「大音希聲」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那這個偈頌就是對長行的高度提煉。看看偈頌:

不音之音,名曰至音。
沈沈寂寂,吼動乾坤。
無叩而鳴,古人所箴。
學道之士,默以養真。

大家看這個書法,你看弘一大師用他的書法體,也在表達這麼一個非常形而上的玄妙的道理。

「不音之音」,這個不音就是抵達我們的自性本源,他的法性層面是離開一切音聲之相、語言之相、分別之相的,這叫不音,這是我們的心性的體。由這個體能夠生起它的妙用,隨順一種緣,它能產生一種音,所以「不音之音」這是談心性的體用關係。那你從心性的體用去把握,這個音就叫「至音」,就不是世間法裡面的音聲了,有時候我們會說這是劫外之音、玄妙之音。為什麼說知音難得呢?言外之意,這個音聲之外的那種意思,就像彈琴,這個琴聲不一定人能聽得懂的,所以就叫對牛彈琴,牛是不懂這個琴音表達心性的東西。連伯牙,他就是一個知音鐘子期,鐘子期去世之後,他就覺得在這個世間彈琴無意義,沒有一個知音,乾脆把琴摔碎了。這叫知音難得。

「至音」,是法界當中至妙的音聲。在《無量壽經》裡面就表達為法音,八種特質——清、暢、哀、亮、微、妙、和、雅。那這個至音是怎麼發聲的?第三句「沈沈寂寂」,寂而無聲,離一切相,絕一切造作施為。這就是我們心真如門裡面不生不滅的那樣的一種體性,「沈沈寂寂」。如果用淨土法門來說,就是對無量壽的一種描述。古人會說「沈沈寂寂絕施為」,在這個沈沈寂寂的體性當中,杜絕一切的作為、施設,它是絕待的無為。

但是「吼動乾坤」,這就表明從這個無為的、無相的、不音的體性當中,能夠隨著一種因緣顯現它的音聲,這叫「不音之音」。古人就說,「沈沈寂寂絕施為,觸著無端吼似雷。」你像「咣」那樣子,跟它接觸到了,相應了,那這個沈沈寂寂好像什麼看不見摸不著的體性當中——無端就是無始無終,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你找不到它的始和終,也不知道它來去的方向。無端,但是它顯示雷霆般的響聲,像雷震一樣的吼,它的力量感非常大,是由於它跟沈沈寂寂的心體相應,所以就吼動乾坤,整個天地都是動起來,六種震動,乃至十八種震動。這吼那比世間的獅子吼還要震撼、嘹亮百千萬億倍,吼動乾坤。我們是有這樣的體用的,每個人都有。

那由這個大音希聲,來看看我們在現世的修行當中怎麼得到一種啟迪呢?先看一種負面的勸諫,「無叩而鳴,古人所箴」。我們的心性就像洪鐘,已然成就的洪鐘,你有叩,你去叩它才會響,你沒去叩它,它(卻)忽然響了。「所箴」就是規勸,你不能這樣,甚至帶一種責備的語言。由此,學道之士,就是修行妙道的人,「默以養真」,首先你得要做到大音,它是沈沈寂寂的,它是默然的,在默然當中來涵養自己的真心、真性。

如果你不是這樣,你就會一天到晚地向(外)去說,「無叩而鳴」。佛門當中弘法利生,不是說你自己很主動的,哎呀,我學了很多經論的,我滿腹經綸了,你們要不要講法呀?我跟你們講一講。這就是無叩而鳴了。佛門(應該)是龍天推出啊,你就一輩子做好自己修行啊,你先不要打講經說法的妄想。等你在默以養真的過程當中,諸佛菩薩、護法善神都在關照世間的修道之士的,你真正到了那個份上,自利到了相當程度,有利他的資本,那自然就有因緣龍天推出。而且,最好要三請,辭不赴請,你才出來,這叫應這個「勢」,這個是應運而出來。所以從開始你得要默以養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先完成一個自利的過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要人家沒有來請你,你要說我來說法啊,這叫「無叩而鳴」,這是不正常的,也是效果不佳的。所以這個「大音希聲」,它有這麼深邃的內涵。

下面我們看第四個「大巧若拙」。先看這段長行:

「騏驥負千里之能而跡濫駑駘。栴檀值大千之價而形同枯木。若夫振螳臂於齊輪。呈驢技於黔虎。售其巧者。小巧而已矣。故馬師具大機大用。而初守鈍於磨磚。香岩能答十答百。而終甘心乎學圃。大巧若拙。非此之謂乎。頌曰。」

先看這一段。對這個大巧,是把這個大巧解釋為「不巧之巧」,也是談自性的。自性大道,這個「巧」,就帶有一點謀劃了,策略、造作、技巧。但是大道無術,(得)離開這個巧。所以,一個真正的懷道之士,他(的)表現形態反而覺得有點拙,拙樸。拙樸又比較誠實,有點這個感覺,不會去作秀的。你看這也用幾個比喻。騏驥就是駿馬,良馬。它負千里之能,就是騏驥是千里馬,能夠一天跑一千里。但是看它的樣子「跡濫」。從事相上、從它的樣子來看,跟那個劣馬也差不多。但是,你真的是牽這個馬去試它的能力,它馬上脫穎而出。平時你看不出它有這種能耐,這叫「騏驥負千里之能而跡濫駑駘」。

「栴檀值大千之價而形同枯木」,栴檀香,高貴的香木。優填王選高貴的香木,就是用栴檀木來雕佛像。那旃檀香木很難成材的,數量很少,尤其是牛頭旃檀。所以它價值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它從形狀上來看跟枯木也差不多。世間人都看形態,但唯有真懂的人,就看他的品質。所以千里馬非得要遇到一個伯樂才能(被)識別。要麼這個千里馬也就一般地去背負鹽車了,去拉鹽車去了。那栴檀也是價值量很高,但是看過去像枯木。由這個大巧來看看相應的一些小巧。小巧,它就容易張揚,容易表現自己,好像自己很了不起。但是往往都會貽笑於人。

這裡就提出兩個公案:

螳臂當車,「若夫振螳臂於齊輪」,就是春秋時候,齊莊公帶著朝廷百官和武士去打獵,那都浩浩蕩蕩,那齊莊王的那個車輪都是很高大,駿馬拉的。你看那個螳螂呢,雖然它覺得自己:我的手臂很長,我要把它擋住。螳螂當車,那齊莊王看得都好笑啊,他就問御車的人,這是什麼蟲啊?敢這麼來擋我的車。那御者說,這種蟲叫不自量力,知進而不知退,不量自己的力量輕易地來搗亂。(這是)螳臂當車一個公案。

再就是「黔驢技窮」,這也是一句成語。黔是貴州省的一個名稱,黔。貴州那個地方,黔地,並沒有驢,有好事者就用船運了一頭驢到貴州去。但運過去之後也沒有什麼作用,就把它放生在山下。那貴州有很多老虎,老虎一看,都沒看過龐然大物,很害怕它,嚇一跳,哎,這麼大的動物來,好像像神一樣的,開始老虎很害怕。尤其那個驢,一見到老虎就叫,這一叫老虎就更害怕,趕緊跑得很遠。開始老虎很怕驢,但是慢慢地它觀察這是一個什麼動物啊?它就左右、遠近觀察,觀察來觀察去,好像也沒什麼本事啊,就慢慢接近接近,接近它,還蹦到前面,蹦到後面試試它。那這個驢最多用蹄子踢一踢,除了蹄子踢一踢什麼招都沒有。這個老虎終於明白了:你就不是這麼一點本事嗎?慢慢地就把它的喉嚨咬斷了,把它的肉吃完了,「黔驢技窮」。這就是「售其巧者。小巧而已」。好像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就是一點小本事,不自量力,小巧而已。其實我們沒有涵養的人,常常會這個樣子。自己很傲慢的,自己一點小本事,好像自己就是天下第一,他不了解高人裡面還有高人,實際上他也不是高人。他就不謙虛,他就小巧,就沒有涵養。所以修道之人,他要守拙。即便自己有大巧,他的表現形態好像他是很「拙」,很沒有本事,很平常,深藏不露。

所以這就舉出佛門裡面兩位禪宗的祖師。「馬師」就是馬祖道一。馬祖道一他出生的樣子都是大人之相,這叫「牛行虎視」,那是具有大機大用的人,那是第二十七代禪宗祖師(般若多羅尊者)給達摩祖師授記,(也)都對於馬祖道一有授記的。所以他具大機大用,是一個大的法器,具有著續佛慧命,大的作用的人。但是他開初的時候,「守鈍於磨磚」,這是禪宗的一個著名的公案,磨磚。馬祖在坐禪,南嶽懷讓禪師,知道這是一個法器。就問他,你在這裡坐禪圖什麼?他說,圖作佛,我在坐禪是為了作佛。於是,懷讓禪師就在他不遠的地方拿塊磚在石頭上磨磚。馬祖就問,你磨磚,幹什麼?就是磨石頭幹什麼?磨石頭,是要磨磚能成鏡的。那磨磚豈能成鏡?那懷讓禪師就說坐禪豈能作佛?你在這兒坐禪怎麼能做佛呢?這裡面就有一些機鋒轉語,實際上馬祖他是大機大用的。但是他開始守拙,還要用磨磚來啟發他。這是第一個公案。

第二個公案是香嚴智閑禪師,他在溈山靈佑禪師座下。香嚴禪師根機很利,叫做「答十答百」,就是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根機大利。那靈佑禪師看到這個樣子,也知道他是值得培養的法器,就有一次跟他說,我也不管你答十答百,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你道一句。這一下就把他問住了,他答不上來。然後他就找了很多禪書公案,也找不到答案,於是讓靈佑禪師跟他說,靈佑禪師說,我不跟你說破,說破了你以後會罵我,你自己去參。這香嚴禪師就發了狠心,把原來的那些書都不看了,寧可一輩子做一個閑漢,一定要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所以他以後就在另外一個道場,「甘心學圃」,就是種菜。他有一天在鋤地種菜的時候,有一塊石頭,他把那個石頭就一拋,正好就「擊竹」啊,擊中一個毛竹上,那鏗的一聲,一聲響,一下子開悟了,這就是「擊竹開悟」的公案,「一擊忘所知」,這個公案。

所以香嚴智閑禪師也是具有大機大用的人,但是他最終——就是他以後表現形式(是)在學菜農的過程當中開悟的。這些都是「大巧若拙」的含義了。

下面看這個偈頌:

不巧之巧,名曰極巧。
一事無能,萬法俱了。
露才揚己,古人所少。
學道之士,朴以自保。

這個「不巧之巧」,也是體用關係。道家講「損之」,損之法門,「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在無為的狀態當中,是離開一切技巧的,離開一切術的。但是無為,又無不為,你得到無為的體性,應機緣,能夠無不為,這時候的巧就叫極巧。所以前面用「至」,這裡用「極」,這個至和極,都是超越世間二的對待的那種絕待心性裡面顯現的作用,就叫極巧。

「一事無能,萬法俱了。「真正修道之士,你不要說表現自己多才多藝,很有能力,我什麼都能幹,其實一事無能。君子不器,因為他是無為的,你不要在事相上顯示你很有能力,抵達那個自然虛靜的體性,好像自己什麼能力都沒有,無事於天下。事無事,為無為。所以一個真正的修道人,叫閑人,叫無事之人,至少你先做到心裡無事,在跡象上你可以做事,但心裡一定要無事。在世間、出世間可能你大有作為,但是你心性當中絕對是無為。這裡面比較微妙了。

「一事無能,萬法俱了。」當你用無為、無事的心態去對待這個世間的萬法的時候,你要看到這個萬法的因緣法的緣起的空性,當你照見了它的空性的時候,不在事相上去糾纏,你就了達萬法。用心如鏡。這個心就像一面鏡子,這面鏡子是空空洞洞的,但這面鏡子又能夠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那這個胡人漢人一離開,它又是空空如也。

所以要了達萬法從它的本質來看就是夢幻泡影,從它的事相上來看,你應事而了,空空如也。要有這麼一種心態,一事無能,萬法俱了。

「露才揚己,古人所少。」你可能有點才能,能夠做種種的事,很有能力,但是你很張揚,很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看什麼事情我都能夠拿得起,露才,就顯露自己,炫耀自己,還有免不了有勝負心和虛榮心在裡面,這種露才揚己,古代的修道人是很少的,也是要避免的。世間法你露才揚己,往往不是追求名就是追求利,但是這個名利是世間人都願意追求的,你才能很高,你得到了,你沒有想到謗隨名高,你的知名度越高,誹謗跟著而來。道隱無名,大道隱在無名狀態,不要顯露自己。

孔子為什麼講君子不器,君子你不要把他認為你是一個專門人才,像一條船一樣只能在水裡浮,像車子那樣只能在路上走,這是器,都有某個特定能力。但是君子不器,你沒有特定的能力,但是他又無不器,他是一個通才,它有智慧的能量,隨緣可以成就任何的事業,但是因緣不到,卷而懷之,和光同塵,守拙。

這樣「學道之士,朴以自保」。學大道的人,「朴」就是那個沒有散開的,那個原始的,質樸的狀態,要保持質樸、淳樸、朴素、渾然、不分別。保持這種狀態來自保,保什麼呢?保住自己那顆赤子之心,那個純淨的心,那個無分別的心,那個仁愛之心,智慧之心。這就是內在的涵養,在學道,在悟道,在養道,在證道。這些全過程都要用朴,朴就是保持你本有的、本真的狀態。不要去作秀,不要做表面文章,不要欺世盜名,不要露才揚己,不要去擺什麼大架子。這樣就是道法自然了,保持自己天然的,先天的,我們亙古亙新的那顆淳樸的心,那就是聖人之心,那就是真如之心。

你看,這些道理。蓮池大師古語四頌,把這個大音希聲,大巧若拙作為古語,實際上是上古中國的大智慧的人留給我們的真實的法語,我們要按這種我們古人留下的智慧來作為我們修道的指南,才不會走錯路,才能夠抵達我們道業的寶所。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