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國明州佛學社
第一堂
淨土法門在漢文的佛教裡邊流通得非常廣,很多的佛教徒都是歡喜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在古代的佛教,就是南北朝的佛教,南北朝時代的佛教,或者說隋唐時代的佛教,也就有淨土法門的流行。可是,也有其他法門,所謂「禪」,禪的法門的流行也很多,但是在唐宋以後,禪的法門也逐漸地衰微了。所以,不管是原來是學習淨土法門也好,原來學習禪法門的人也好,我看大多數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了。原因就是念阿彌陀佛比較容易,它要求的條件不是那麼多,但是要學習禪,就不是那麼簡單的。
當然,我們說「禪」,我們容易誤會到中國有禪宗的禪,有這個話,實在來說沒有這個分別!學習聖教的,各宗派都有禪,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三論宗,都是有禪的;就是我們所謂禪宗的禪,初開始也和講教的一樣,也是依據經論而學習禪的。但是禪宗的禪到了祖師禪以後就開始衰了,禪宗開始衰,也和念阿彌陀佛差不多,也是很簡單,就是一句話頭好像就好了,所以禪宗的人,恐怕開悟的人我看很少很少了,就算是開悟了,他自己認為開悟了吧!別的人未必同意。這樣的情形,所以念阿彌陀佛是非常地普遍,也的確是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確是好,如果你念得成功了,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何愁不開悟!的確是這樣子。所以我們佛教裡邊,提倡淨土的人特別多,提倡淨土法門的人特別多,在家居士也是,出家的法師也是。
只是在近多少年來,有多少位法師、居士提倡禪,是有這麼一回事。但是禪這件事,因為有人提倡了,所以出家的法師、在家的居士也有引起歡喜心,也願意學習禪。但是學習禪雖然是好,可是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確不是容易!這個禪要學習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如果你願意參話頭,那也很簡單,不需要什麼叫奢摩他、毗缽舍那,不要管,就是參話頭好了。若是你相信佛,你相信這位是佛,不是祖師,你若相信祖師是佛的弟子,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你若學習禪,應該依據經論那比較好。所以我們從這樣的心理來說,我們在此世界念阿彌陀佛求生阿彌陀佛國去,聽阿彌陀佛說禪不是更好嗎?我們依據經論學習禪,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但是是經過翻譯的,不如到阿彌陀佛國去聽阿彌陀佛講禪,就直接說,我看那是更好!這樣說,還是念阿彌陀佛好。
不過,其中也有點問題。我們若不願意學習經論(如果你想學習禪,一定要學習經論),你若是不願意學習經論,「我只是念阿彌陀佛」,好,是好,但是有的時候也可能會有問題,有了問題的時候,你對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信心就動搖了。動搖的時候,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心就不安了!最近多少年來,我們漢文佛教徒向南傳佛教看齊、學習南傳佛教,北傳佛教沒有信心;或者說是對於顯教也沒有信心,去學習密。學習南傳佛教也是好,學習密也是好,但是北傳佛教的顯不好嗎?當然這就是個問題。若是我們能夠信心很堅強,無論任何情形,信心不動搖,那也好,就念阿彌陀佛好,可是念阿彌陀佛也是各有因緣。說是你沒有條件去學習經論,那當然就是想學也困難了。淨土法門,我們知道「三經一論」,是大本的《無量壽經》和小本的《阿彌陀經》,還有《觀無量壽佛經》,加上現在我們要學習的《往生論》,三經一論。如果你的因緣夠,你還是應該學一學。
現在我們學習這個《往生論》,是印度天親菩薩造的,天親菩薩在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也是一樣,是非常有名氣的一位大德,這個大智慧境界,不是平常人,他對於全面的佛教有深刻的研究,有甚深的心得,他對淨土法門有他的見地。當然,我們若是讀過這個《往生論》的話,裡面說的情形,又和我們現在一般流行的淨土法門也不同。我們流行的淨土法門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我們若讀這《往生論》,這裡面不感覺到有這回事;可也不能說一點沒有,但是它的中心不是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是很明顯的是不同的。因為我們歡喜念佛的人多,那麼弘揚淨土法門也是對的。
現在各位居士願意學習這個《往生論》也很好,看看天親菩薩的見地是怎麼樣,也是很好。我們現在先解釋這個論的題目,叫《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藏經的本是這個名字。這個「無量壽」,無量壽這句話,說個白話就是壽命長,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翻到中國話,翻個無量,也有的地方翻個無量壽。我們讀《佛說阿彌陀經》就會明白這件事,「阿彌陀」翻到中國話是翻個「無量」,翻這個字。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經》的時候,給這個無量作個注解,是什麼無量呢?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釋迦牟尼佛作這個注解,我認為我們很容易明白,不是很難。
這個「無量壽」,剛才我說了,就是壽命特別長。但是說到佛,佛有三身、有二身的不同。從二身上說,佛有真身和應身的不同。這個真身,就是佛從無量劫來修六度萬行的因,現在得到了果報,這果報主要是說他的身體,身體就是他的果報,這個果報的身體有無量功德莊嚴,其中這個壽命是沒有限量的,就是無窮無盡地延續下去,所以叫做無量壽,就是時間特別長。
但是他為了度化眾生,度化一般的、特別苦惱的、有生有死的眾生,他這個真身他不能來度化我們,阿彌陀佛的真身不能來度化我們。因為這真身,我們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太遲鈍了,不能和佛的真身接觸,他說話我們聽不見,他的身相我們也看不見,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行,就是不及格了,這個功能太小了。那種不可思議境界,我們沒有辦法見聞、接觸,這樣子就不能夠度化我們了,他說話我們沒有辦法聽到,他就在我們面前,我們沒有辦法看見。
阿彌陀佛也好、釋迦牟尼佛也好,大慈大悲現出一個我們可以看見的,他說話我們能聽見的,這樣一個身形就能度化我們了。他也可以,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有父親、有母親,然後出家修行、成佛了,這就是佛的應化身,為了度化我們這樣的眾生,現出這樣的身形。這樣的身形,釋迦牟尼佛的壽命八十歲;阿彌陀佛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量壽,無量阿僧祇,時間太長了,但是也還是有時間性的。我們看這個《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阿彌陀佛還要入涅槃的,入涅槃以後,觀世音菩薩成佛了,這可見阿彌陀佛他這個生命體要結束的了,那還是有時間性的,不過時間太長了,就說無量,所以叫做無量壽。這樣說,就是佛的真身是無量壽,是無量的無量;佛應化眾生所現的身形,是有量的無量壽,就是這樣意思,還是有限量的。
這個事情,用我們凡夫的思想容易明白,就是這樣解釋。但是我們凡夫,假設你修行得了阿羅漢,或者你發無上菩提心到了八地菩薩以上,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到了這個時候所見到的佛也不同,你所見到的佛,那就是無量壽了,就是無量的無量,就是沒有盡期了。但是這件事,佛的這個身體對應化身來說,是佛的真身,就是他真實的果報,但是在這個地方還是有點差別,如果佛和佛見面,那是佛的真身。如果沒有成佛的大菩薩、法身菩薩所見的,還差一級,還是差一級,還不能看見佛的真身,那麼所見的佛也是應化身,也可以說名為應化身,但是那個應化身,不像我們凡夫所見的應化身要入涅槃,不是的。這樣說,就是佛的真身那個地方,還有這麼一點差別。所以在經論上佛菩薩的解釋,我們凡夫看見的佛是劣應身,法身菩薩所看見的佛是勝應身,有勝、有劣的不同,還是有這麼一點事情。
但是在經論上說這件事,佛有說三身的時候,法身、報身、應身,這個地方那個「法身」,那指諸法的如如理說法身。但是經上也有說法身、應身,這樣說這個「法身」,就是如如理和佛的圓滿報身合而為一,名為法身,這樣子又有點差別了。總而言之,若說佛的法身是如如理的話,那是無為法;若說佛無量功德的果報身,那就是有為法。
佛身的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點問題,有什麼問題?比如說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的身體也可以名之為報身,我們前生造了一點善業,現在得到這樣的身體,叫做果報身。佛也是做了無量無邊清淨的功德,得到的果報身,這是因果的事情。若說因果,它就有點事情,有什麼事情?它就是有生滅變化的,有這件事。像我們的果報身,你要吃飯、要有空氣、要有水,有各式各樣的營養支持它,它就可以繼續地存在。佛的身體也有事情,就是他也要有一點飲食,當然和我們身體不同,佛就是三昧,禪悅為食就可以了,不需要像我們要吃飯這些事情,佛不需要;佛這樣的禪悅為食,可以無盡期地延續下去。我們這是,你要有營養來支持它,但是它終究還是要結束的,不能永久,這地方還有這個差別。
現在這裡說《無量壽經》這個「無量壽」,應該包括這兩個意思:有量的無量、無量的無量,都應該包括在內。因為若佛和佛見面,那就是無量;法身菩薩所見的佛也是無量,應該包括在內。
《無量壽經》,我們剛才說淨土三經,都包括在內;另外在藏經裡面有一本叫《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經》流通本不多,不多見,也是說念佛法門,但那個說念佛法門和《佛說阿彌陀經》念佛法門,說的有點不同。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念佛功課的時候念的《阿彌陀經》,沒有說你現在就能見到阿彌陀佛,經文上沒有這句話。但是《般舟三昧經》不是了,你修這個般舟三昧的念佛法門,現在就見到阿彌陀佛,這是又不同,這是不一樣的,有點不一樣。但是這一部經,古德沒有算在……,淨土三經裡沒有它,不算它,只算這三種經。當然古德也有他的想法,那個法門的確是少數人可以學習,多數人恐怕不能修這個法門。
所以這裡面說《無量壽經》,包括《般舟三昧經》不?我認為也在內的,我認為也是在內的。就是所有的淨土法門,我看應該說連《法華經》也在內,很多的大乘經典都可以名之為《無量壽經》,都在這裡面。天親菩薩就是根據這麼多的大乘經典,寫出來這個《往生論》,寫出來的。當然就是根據這麼多的經,把它寫出來這麼一個淨土法門,和我們一般說的淨土法門是不一樣的,這個地方有點不同。
這個題目上「無量壽經」,有個「經」字,經是契理契機的意思。就是經裡面,佛說的這個法門裡面有兩件事,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符合佛所證悟的真理;如果不符合,那就不是佛法了。這個條件要具足,才能名之為經。第二個條件就是契合眾生的根性,佛要為當時的法會大眾宣說這樣的法門,佛的智慧認為是契機的,因為和聽眾的根性是相合的,當然佛的大智慧是有這個能力的,所以是具足了這兩個條件:契理、契機。契機就是這個法門的作用,如果你說它是佛法,但是不契合眾生的根性,就是沒有用了,但是佛說法不是這樣,佛決定是契機的。有這兩個條件,所以叫做經。
「優婆提舍」,優婆提舍翻到中國話就是個「論」,論這個字,就是把裡面的道理解釋解釋,經裡邊的道理,屬於這一類的;當然佛這個經裡面有很多的法門,現在只是屬於這個法門這一類的,天親菩薩的大智慧把它發揮一下、說明一下,叫做論。「願生偈」,願生就是你發願求生阿彌陀佛國,你有求生阿彌陀佛國的願,叫做願。現在天親菩薩寫這部論,有偈、也有長行的解釋,解釋這個偈。偈是主要的部分,所以長行他沒有說。這個偈是你願意求生阿彌陀佛國,你可以從這裡來學習,就可以滿足你,滿足你願生阿彌陀佛國的願,所以叫做願生偈。這是這個題目,這個題目我們就講到這裡。
其次說到「阿彌陀佛國」,佛的這個身體是佛無量功德所成就,佛所居住的地方,阿彌陀佛所居住的地方就叫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原來是沒有這件事的,那麼怎麼有的呢?就是阿彌陀佛也是無量功德所成就的,成就這件事。這裡邊的意思,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佛觀察到眾生,相信佛法的眾生,就是佛教徒,佛教徒在這個世界、在那個世界,在這裡用功修行,但是這個世界用功修行不合適,你想要修行不是太能夠滿足你。比如說我要用功修行,我有病了,這身體有病了就要告假,就不能去用功,就是不能打佛七,不行;或者說我沒有病,老了也不行;或者有事情,有什麼事情?房子漏水了,你要找人去修理修理,很多很多的事情。大眾僧,大家在這裡修行,要吃飯,要去買這個柴米油鹽,要買來,你要去辦事,事情也可能辦得好,可能辦得不好;政府還要稅,你要申請免稅,很多很多的事情,也耽誤你修行。還有很多的不信佛法的、毀滅佛法的這些人來障礙你,說這個世界修行不容易,很多的問題障礙你修行;用貪來障礙你,用瞋來障礙你,用種種的辦法叫你修行不成功。這件事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應該都感覺到的事情,佛菩薩也是明明白白的,那麼佛菩薩對於這件事怎麼辦呢?佛菩薩大智慧、大慈悲,另起爐灶,我另外創造一個世界沒有這些問題,也不老、也不病,也可以說不死(因為壽命太長了),也不老、也不病、也不死,也不用去找工作,到阿彌陀佛國去不用找工作,也更不需要納稅,完全沒有這些問題。
你在我們這個世界,你想要學習佛法不容易。我說我在美國不容易,我到臺灣容易?在臺灣也不容易,都不是容易的!到了阿彌陀佛國沒有這回事,那個八功德水,水在流動的時候就會說法,「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出微妙音」,那就會說法,演說佛法,隨時隨地聽聞佛法容易。所以到了阿彌陀佛國,沒有障道的因緣,所有的事情都是隨順、幫助你修行的因緣。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創造這麼一個世界,就是接引十方世界所有的佛教徒願意到那兒去,你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到那邊去。
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世界?原因就是這樣,就是阿彌陀佛感覺到眾生在凡夫時期修行很難;當然也有人容易,佛在世的時候,得聖道的人很容易,不是很難,但是佛滅度以後可不是了。所以,為什麼會有阿彌陀佛國呢?阿彌陀佛國這個極樂世界的緣起就是這樣意思,到那裡就容易有成就。
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大慈悲,相信有一個阿彌陀佛國適合我們修行,我們願意到那邊去。但是也有的佛教徒不承認、不同意這件事,說是你逃跑了,你跑到那邊去了。其實這是誤會!不是逃跑,就像留學生一樣意思,我在臺灣讀書,我到美國留學,等我畢業以後,我還可以回去,我不回去也可以、回去也可以。說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困難,我到阿彌陀佛國去修行,修行成功了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就是這樣意思。
所以修學淨土法門這件事,是非常符合──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開示的話,非常符合釋迦牟尼佛的本意,也符合我們現在人的根性,我們現在人的根性鈍,你不應該否認這件事,我們的根性鈍。我們修學禪,雖然願意修禪,修禪可能不容易,那麼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阿彌陀佛國正好,到那就容易。我們在這個世界,我們這個身體多諸業障,到了阿彌陀佛國,微妙香潔的身體,微妙香潔的蓮花,孕育出來這個身體沒有老病死,有多好啊!就這一個理由,我們就應該發心願意生阿彌陀佛國,應該這樣子。這是阿彌陀佛國的一個緣起。
但是,另外我們讀《佛說阿彌陀經》也好,讀《觀無量壽佛經》也好,讀大本的《無量壽經》也好,我們就會想:阿彌陀佛國這個世界,是屬於什麼樣的世界?因為在唯識的經論上說有化土,還有受用土、有法性土,這三種,那麼它是屬於哪一個?說是屬於受用土,不是化土。什麼叫做受用土?什麼叫做化土?這個化土(變化的化),就是天台智者大師說的凡聖同居土,這個世界有凡夫、也有聖人,我們在這個地方住,凡聖同居,共同在這裡住。我感覺說阿彌陀佛國,是更高更高的境界,是聖人的世界,是受用土。天台智者大師還說有一個方便有餘土,那也是聖人的世界。
說聖人的世界,這件事有問題。往生到阿彌陀佛國的人,若在我們這裡的世界上的人,我認為十個人、一百個人都是凡夫!你念阿彌陀佛,念得一心不亂也好,你還是個生死凡夫,沒得聖道。你沒得聖道,你到阿彌陀佛國去還是凡夫,那你不可能是到聖人的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在那裡有凡夫、也有聖人,我們可以到那個地方去。若是聖人的世界,沒我們的分,我們不行,我們是凡夫,去不了,這個是因果的分際非常地分明。但是這個道理,我們凡夫怎麼能到阿彌陀佛國去?雖然那是一個凡聖同居土,但是特別地殊勝,「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有道理。我們為什麼能到那裡去呢?
印順老法師說一個譬喻,他說得很好。他說就是一個貧苦的人和一個特別有錢的人做朋友,那個有錢的人肯同你做朋友,他有的時候請你到他家吃飯去。你到他家的時候,你和他平等地享受,他那個設備你平等地享受。就是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朋友,當然還是有條件,要有信願行的條件,不是要求很高,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那麼我們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你心裡有正念,你還能念佛,願生阿彌陀佛國,你有這樣的願,還能念佛,那麼阿彌陀佛就來了,來了就把你接引去了,就是有錢的人請窮人到他家吃飯這樣意思。所以這一下子到那兒去,就可以去,要不然我們有多少功德,能到那麼殊勝的地方去?就是在這裡,就是這樣意思。
當然也有人會提出個問題,提出什麼問題?臨命終的時候,說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知道那決定是阿彌陀佛嗎?不是魔王現個佛身來搗亂你、來擾亂你嗎?會不會這樣子呢?我說出個理由來。因為阿彌陀佛有願,四十八願裡面有一條願,說「十方世界的眾生,你願意到我這世界來,你能念佛,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我就來接引你」,阿彌陀佛有這個願。所以你若臨命終,只要那時候是臨命終,阿彌陀佛來了的時候,魔王不敢來搗亂。誰敢和阿彌陀佛來鬥一鬥,誰敢啊?所有的魔王都不敢,不用說人間的小鬼,天上的魔都不敢鬥。所以只要是你臨命終了,臨命終的時候你正念分明的話,心不顛倒,決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魔王不來。所以這個你放心,這件事你放心。
如果你若是在生存的時候念佛,你懈怠,你有邪知邪見,你還有種種的過失,那就靠不住,這就有問題。魔王可能來戲弄你,他就是現一個特別的身相來告訴你:「你哪一天你要往生了,我來接引你!」這是說謊話欺騙你,到那時候你不能往生,令你自己感覺到苦惱。因為你經論學得少,你沒有正知正見,你相信了那個魔鬼的話了,「到什麼時候,我預知時至!」我就對周圍的人就說了:「我哪一天往生了!」大家就來送你往生,結果你不能往生。你心情怎麼樣?很苦惱。所以,這個地方有問題。但這個事情,你還是沒有到臨命終的時候,所以這個和阿彌陀佛來接引是沒有矛盾,這是你自己的業障,自己的邪知邪見,你沒有正知正見的問題。
所以我們若是有誠意、有誠心,感覺到這個世界很苦,我們這個身體老病死;每一個人你問問你自己:你歡喜你的身體嗎?我看很少有人對自己的身體感覺滿意的。你到阿彌陀佛國有多好!所以你要生厭離心,你要有厭離心,你對你自己的身體有厭離心,你對別人會怎麼樣?我認為也應該是有厭離心。所以你若想求生阿彌陀佛國,你要具足厭離心,不高興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好地方,這個身體也不是好東西,你要有厭離心。這個厭離心應該是多少地修點不淨觀,你多少修點不淨觀,《大智度論》裡面有不淨觀,《瑜伽師地論》裡面也有不淨觀,你修一修,你對你自己的身體這個厭離心強一點,對這個世界的厭離心也強一點。對這個世界的厭離心,我相信很多人會知道,這個世界的確是很多很多的問題。
這個厭離心很重要,你有了厭離心,你念阿彌陀佛也容易得一心不亂,你厭離心存在,也容易心不顛倒,心不糊塗!你心不顛倒,有厭離心,你這個正念就會建立起來,就有力量,那麼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是有病來了,你還是能夠念佛。我在想:為什麼要老是念佛呢?今天也要念、明天也要念,為什麼要這樣子念佛呢?就是訓練你建立堅定的正念,就是這件事。如果你不常常念佛,你臨命終的時候,多數人這個身體不對了,身體不對了有很多的苦惱,苦惱來了的時候你能不能念佛?你現在,不要說臨命終,現在你有病的時候,你能不能念佛?就可以知道,這個念佛的正念,在很多的苦惱逼迫你的時候,你的正念不容易建立起來。
但是若是你能常常念佛、常常念佛,加上你有不淨觀的力量,你這個正念有力量,有病的時候還能念佛。你在生存的時候,訓練自己達到這個程度,你應該相信你決定往生,因為臨命終的時候就是這樣子嘛!說是人沒有病痛就往生了、就命終了,當然也可能有這種人,我看很少。也可能你臨命終時沒有什麼病,但是你最好把你這個正念訓練得有力量,保險一點,假設你有病呢?你沒能無病而往生呢?所以你要在生存的時候訓練自己,你要拿出點時間來,你說「我老是忙,我到office去做事,沒有時間」,不行。你要把這個帳要算得清楚一點,求生阿彌陀佛國這件事重要,你要把這件事要認清楚;認清楚的時候,拿出時間誠心地念佛,那麼常常地這樣訓練自己,你這個正念有力量。
「我怎麼知道我正念有力量呢?」你可能要提出這個問題,我告訴你,很容易知道。貪心來了的時候,你把這個貪心一下子就消滅掉了,我能念佛;瞋心來的時候,我這瞋心丟掉它,把瞋心丟掉,能夠專心念佛;說病苦來的時候,我還是能念佛,苦不能擾亂我念佛,這就表示你正念有力量。如果說是念佛,哎呀!人家說看電影去吧!就佛都不念了,看電影去了;誰若是毀辱你一句,你立刻就忿怒來了,把念佛忘了——你正念沒有力量。很容易知道,不是難事,很容易知道你的正念有沒有力量。所以你生存的時候,你正念有力量,你就應該知道你決定能往生!這件事要這樣準備,你要這樣準備的。
我曾經給人家出個主意,《往生論》一共有二十四個頌,你把二十四個頌,把它背下來。當然你可能要說:「背可能頭又不舒服了,我不歡喜背!」不要緊,你常常讀、常常讀,讀熟了的時候,然後就念一個頌、磕一個頭,念一個頌、磕一個頭,這樣子拜佛,拜二十四拜;若拜四十八拜,那麼就是念兩遍,久了自然就背下來,熟了它就容易背。這裡面有義,這個頌裡面有義,你一方面念,這個義在你心裡面就現出來,然後再拜阿彌陀佛一拜,久了的時候,你對阿彌陀佛國的功德莊嚴也熟悉,也容易生歡喜心。
說我們念《阿彌陀經》也是,你一句一句分明地念《阿彌陀經》,你心裡面就等於是到阿彌陀佛國走一遍,就是走一遍,生歡喜心。如果你念《阿彌陀經》的時候,念完的時候生歡喜心,那表示你對於淨土的資糧已經有多少了;如果念《阿彌陀經》沒有歡喜心,你要趕快努力,那表示你的分數很少。所以念《阿彌陀經》生歡喜心,念大本的《無量壽經》也生歡喜心,念《往生論》也生歡喜心,這表示你已經有多少了,你往生阿彌陀佛國的飛機票大概差不多了、拿到了!所以你學習哪一個法門,你要對那個法門生歡喜心,一定要達到這裡才可以,這叫做「願生偈」。阿彌陀佛國的緣起就是這樣子。
而我們由釋迦牟尼佛,不是阿彌陀佛對我們說的,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開示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我們說我們中國有慧遠大師弘揚淨土法門,算初祖,其實還有個曇鸞大師,還有很多淨土宗的大德弘揚淨土法門,我們這麼說是對的,但是我們忘記了是釋迦牟尼佛弘揚淨土法門,是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弘揚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你若從這裡來看,淨土法門非常重要,尤其是末法時代,的確是人根鈍、業障深重,學習其他的法門難,很難,學習淨土法門容易,這釋迦牟尼佛早就看清楚了,所以預先給我們準備這件事,所以我們應該要努力地學習這個淨土法門,努力學習這件事。
婆藪槃頭菩薩造
現在解釋本論的作者。「婆藪槃頭菩薩造」,「婆藪槃頭」,真諦三藏翻個「天親」,這樣子翻譯,玄奘法師翻個「世親」。「婆藪」,說是一個仙人的名字、仙人的名稱,看真諦三藏翻為「天親」,可能這個「婆藪」是天的名字。那麼為什麼叫做「天親」呢?就是世間人向他有所求,他能滿你願,就是多數因為世間上的人希望有一個兒、希望有一個女,向他求,他就滿你願了;世間人對他有親愛的意思,所以叫做天親。或者說是叫做「世親」,世間人願意親近他,所以叫做世親。
這個人生在西北印度,在印度的西北部,叫做阿踰陀國,在這裡。他有個哥哥、還有個弟弟,哥哥就是無著菩薩,弟弟叫師子覺菩薩,都出了家了,三兄弟都出家。無著菩薩在唯識宗是很重要的一位大菩薩,世親菩薩他先是在小乘佛教的說一切有部出家,後來無著菩薩度化他,他就迴小向大,就是在大乘佛法裡面學習。在《天親菩薩傳》裡面看,無著菩薩往生了以後,天親菩薩大弘佛法,這是在《天親菩薩傳》上有這個話,他對佛法的弘揚很有貢獻的。在印度佛教史上看,他有很多弟子都很有成就的,他對唯識宗裡面的著作很多,現在這一部論是弘揚淨土法門的論。我們從藏經上看,他有《金剛般若論》,他有《金剛經》的注解,這位菩薩;有《法華經論》,有《十地經論》,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是很大的。
他是生在佛滅度後九百年頃,就是當中國的西晉的時候。印順老法師的考察,他是在西紀第四世紀、第五世紀之間,在這個時候在印度,這樣子和鳩摩羅什法師有一段時間是同時的。鳩摩羅什法師在中國是西紀四一三年故世、圓寂的,有一段時間他們是同時。鳩摩羅什法師翻一個《發菩提心論》,也是天親菩薩造的。
這是作者。
元魏菩提流支譯
「元魏」就是北魏,就是拓跋魏,這個時候印度的一位菩提流支來到中國、來到北魏。「菩提」翻到中國話,是個覺(覺悟的覺);「流支」翻一個希(希求的希,希望的希),就是他的菩提心很強,希求覺悟,對於菩提有希求的願力,就這樣的名字。是他翻譯的。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我剛才說過一共二十四個頌,這前面兩個頌叫「歸敬述意」,就是他在寫這個頌的時候,先表示對於佛陀的恭敬心,就是這樣意思;並且說明他造這部論的意願,就是這兩個意思。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這應該這麼念。「世尊」,就是這個作者稱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世尊,世、出世間的眾生都特別地尊重佛,對佛有尊敬心,所以稱為世尊。「我一心歸命」,這個「我」就是天親菩薩自稱;「一心」,就是心裡面不散亂,專一地這一件事,叫一心;「歸命」這兩個字,也是頂禮的意思。這個「南無」,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這兩個字也翻個頂禮,也翻個歸命,所以「歸命」就是頂禮的意思。
如果講這個字的話,「歸命」或者這樣講:「歸」就是我隨順,隨順的意思,歸者,順也;我歸順於你,我隨順你。「命」就是命令,就是佛陀的教導叫做命,就是我隨順你的教導,我聽你的教導,或者也可以這麼說,就是我一心地聽順佛陀的教導。做什麼事情呢?就是一心地歸命盡十方的無礙光如來。
「世尊」是對釋迦牟尼佛說,但是下面這一句話對阿彌陀佛說的,阿彌陀佛是無量光,阿彌陀佛的光能普遍到十方世界去,都是沒有障礙的,是這樣子。就是我頂禮盡十方的無礙光佛,就是阿彌陀佛。「願生安樂國」,我歸命阿彌陀佛,我的意願是什麼呢?我希望能夠往生到阿彌陀佛的世界去。世親菩薩他有這個願,有這樣的願。這是他歸敬釋迦牟尼佛,也歸敬阿彌陀佛,然後他說他歸敬的目的是願生阿彌陀佛國。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前面這四句話算一個偈,這是先頂禮釋迦牟尼佛,也頂禮阿彌陀佛,願生安樂國。下面這四句偈就是說明他現在做的這件事,他禮拜釋迦牟尼佛、禮拜阿彌陀佛,然後他就說明他現在的意願。「我依修多羅」,我現在根據釋迦牟尼佛說的這些經,這些修多羅裡面的法語,就是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道理。這裡邊開示什麼事情呢?釋迦牟尼佛的修多羅裡邊開示的什麼事情呢?「真實功德相」,就是讚歎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釋迦牟尼佛說了很多的經,很多的經裡邊讚歎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
這個「真實功德」應該怎麼講呢?就是證悟法性了,不是凡夫;證悟法性的聖人,他做一切利益眾生的功德都是與法性相應的,那麼這個功德就是真實的功德。若是我們凡夫沒能證悟法性的時候,我們做一切事情都是有我、我所的執著,我們一執著,就與法性不相應了,我們的功德就容易破壞,就是有無常相。我們做了一些功德,或者生到天上去幾千年、幾萬年,或者多少劫,到時候沒有了,無常了;但是佛菩薩與法性相應做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所以那是真實的功德。這些真實的功德,說是阿彌陀佛國有無量功德莊嚴,阿彌陀佛有無量功德莊嚴,這都是真實功德。
說這些功德,「說願偈總持」,我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法語裡面,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國的真實功德。我怎麼樣來讚歎呢?「說願偈總持」,我就說了這麼多的偈,下面有二十一個偈,這個偈是能啟發你求生阿彌陀佛國的願,你有願就有行,能往生阿彌陀佛國。我說這樣的偈來總持修多羅裡邊讚歎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相,總攝在裡邊,用二十一個偈總攝這個真實功德相,這樣子來啟發一切人願生阿彌陀佛國的願,都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去。
「與佛教相應」,我說的這個偈裡邊說的事情,與釋迦牟尼佛的修多羅是相合的、不違背,不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法語,是這麼意思。
這兩個偈是歸敬述意,下邊的「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這就是觀察阿彌陀佛國的莊嚴,觀察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觀察阿彌陀佛的弟子、這些菩薩的功德莊嚴。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一共有二十一個偈,最後一個偈就是「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這是回向,也就是流通了。前面的二十一個偈後面的長行有解釋,我們現在不說了。
下面這一個偈,就是「我作論說偈」,這是天親菩薩自稱「我」,作這部《往生論》,是說的這麼多的偈。「願見彌陀佛」,以此功德我希望能夠見到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這裡邊應該說是包括兩個意思:一個是現在見阿彌陀佛,一個臨命終的時候見阿彌陀佛;但是這地方應該說是現在見阿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就是一切,我和一切眾生都能夠念阿彌陀佛,學習淨土法門,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就是回向的意思。
這樣一共二十四個頌就是分三大段:頭兩個頌是歸敬述意,中間這二十一個頌就是廣說阿彌陀佛國的功德莊嚴,最後一個頌就是回向,就是流通分了。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釋迦牟尼佛讚歎無量壽佛,在一切的經裡邊讚歎無量壽佛的功德,有很多很多的章句,很多的文句來表達這個意思。「我以偈頌總說竟」,我現在用偈頌的方式把釋迦牟尼佛在一切經裡面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總說竟」,全面地演說完了,這是結束前面這一段文。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
下面是天親菩薩他自己解釋前面的頌,解釋前面頌的文。他說,先問「此願偈明何義」,前面這個願生偈裡邊說明的什麼道理呢?說「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就是說這個道理。「示現」就是顯現,顯現出來;原來這個道理是隱藏著,我現在用語言文字把它顯示出來,就是這個意思。顯示什麼呢?「觀彼安樂世界」,就是觀察,「觀」這個字就是內心裡面思惟,思惟、審察,也就是分別,分別思惟,就是這樣的意思。但是我們散亂心沒有力量,所以應該是修奢摩他的止,在止裡邊觀察是有力量的,這是佛法裡邊,所有的經論裡邊都是這樣意思。
雖然我們在沒有得到奢摩他的時候,沒有得定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思惟觀察,但是這個沒有力量。若是你成就奢摩他以後,你得了禪定以後,你在禪定裡面去觀察的時候,就是有力量,容易有成就,容易也見到真理,容易轉凡成聖;我們要觀察阿彌陀佛國的功德莊嚴,你就容易觀察上來。若是散亂分別心,照文字上這樣子去看也可以,但是你若是不依據文字,內心裡面去觀察,觀察不來,這個心的力量不夠。所以示現觀「觀」這個字裡面有這樣意思,就是在奢摩他裡面的觀,觀察什麼呢?「彼安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國名為安樂世界,就是那個地方沒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是安樂世界。
「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你在禪定裡邊觀察安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在禪定裡邊見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然後「願生彼國」,能發願,能建立這樣清淨的願力,什麼呢?願生彼阿彌陀佛國去。這前面二十一個頌就是這個意思,它的大意就是這樣子。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
前面說是「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這個「觀」,怎麼觀法呢?「云何生信心?」這個「觀」是佛教徒開始修行的境界,開始用功修行的境界,開始修行之前要有信心,有信心然後才能夠努力地修行,所以信心是在觀之前就應該準備好。那麼,云何生信心呢?這個信心怎麼樣才能夠建立起來呢?這提出兩個問題:「云何觀?云何生信心?」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這下邊說生信心和修觀的方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假設這位佛教徒,佛教徒稱之為「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他相信因果,相信有善惡果報,不敢做惡事,所以這個人稱之為善,稱之為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三歸五戒了,這樣的人。「修五念門」,他能夠學習這五種念佛法門,那麼這件事就成就了。「修」這個字也有觀的意思,就是在禪定裡邊這樣用功修行有大力量,所以叫做修,是這樣意思。
修這五種「念門行成就」,「門」這個字可以解釋一下,比如說是這個房子有門,你就可以進來,從門可以進來;現在佛說的這個涅槃,是一切佛、一切聖人的住處,我們也想要到那邊去,那就要有個門你才能去。什麼是門呢?這五念就是門,你用這五念門到阿彌陀佛國了,就可以得涅槃,所以叫做門,是涅槃門。或者是阿彌陀佛國那是特別殊勝的地方,你想要到那兒去,也要有個門,就是這五種念佛方法是到阿彌陀佛國的門,也可以這樣說,就是一個途徑。修五念門的修行成就了,「畢竟得生安樂國土」,畢竟就是決定的意思,你若修這五念門成就了,是決定可以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到了阿彌陀佛國,「見彼阿彌陀佛」,你就能看見阿彌陀佛,不需要做夢。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就是念佛的人很誠懇,多數是做夢夢見阿彌陀佛,不做夢還不容易見到佛,不容易!
我聽見一個故事,這個人現在是在的,我不要說名字,他是在澎湖,臺灣和大陸中間有個澎湖島,他的家就在那裡住,他本人就是在美國讀書,在Madison讀書。讀書的時候,一天他的父親來電話和他說:「你的祖母有病了,可能要往生,往生的時候要舉行道教的儀式。」打電話的人是父親,在美國收電話的人是兒,就對父親說:「我的祖母是信佛的,天天念佛的,她若是命終了,應該用佛教的儀式嘛!怎麼可以用道教呢?」這個父親總是有特權,「不!我要用道教就是用道教。」電話就掛了。
過了多少天,他父親又來電話了,對兒子說:「用佛教儀式,不用道教。」說:「怎麼回事呢?」說是:「我有一天做夢,夢見很高大的一個人,非常地美,這個相貌,他說話的聲音也特別地美,聽見了歡喜,看見也歡喜、聽見也歡喜,他同我說話,他帶兩個小孩,很矮的小孩,同我說:『我來接引你母親到極樂世界去。』」就告訴他,到阿彌陀佛國,「我來度化你母親到西方世界去」,他看見了心裡歡喜,聽見這句話也歡喜,馬上就磕頭,磕頭起來沒有了,不見了。他說這個是阿彌陀佛,對他兒子說這就是阿彌陀佛來了,兩邊那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們供的佛像,供的三聖像,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好像和阿彌陀佛身量差不多,但是那個時候是很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很小,就是帶兩個童子這麼一個境界。哎呀!這是阿彌陀佛來了!就使令他父親相信佛教了,不用道教儀式了。當然這是做夢。這可見他父親也是有善根,也可見他母親念佛成功了!這是做夢夢見阿彌陀佛,這件事也是非常難得,夢見了這個境界還是不容易。
現在這裡說的不是說夢,這是「見阿彌陀佛」,明明白白地看見阿彌陀佛,這當然是更殊勝了,就表示你的程度很高了。「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當然這樣信心也建立了,你修這五念門,不用臨命終的時候見,你現在就能見佛。現在能見佛,當然你的信心也建立起來了,你的願也建立了,你的觀也建立了,都成功了!所以這五念門有這樣的威力,有這麼大的功德。
何等五念門?
前面說出來五念門,究竟哪五念門沒有說,這下面說。「何等五念門?」
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就把這五個門列出來了。列出來以後,下面就解釋這五個門,先解釋禮拜門。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云何禮拜」,什麼叫做禮拜門?這是問。「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禮拜」就是磕頭的意思,是屬於身體的動作,說身體的動作實在就是心動作,如果你心不動,這身體他不會磕頭的,所以也還是有心的力量在裡邊的。「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就是拜阿彌陀佛;密宗有大禮拜,但是我們顯教就是禮拜。「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如來、應」,「應」是單獨一句,「正遍知」又是一句,這是三句話:如來、應、正遍知,三句。這三句是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共十種名號,但這裡說出三種。
「如」這個字是無差別的意思,無差別是對有差別說的,世間上的一切法,每一樣事有每一樣事的相貌,這一樣事的相貌和另一樣事的相貌是不一樣的。這個茶杯是一個相,這個桌子又一個相,這個房子又一個相,是有差別。但是有差別的事,它裡邊的真理是無差別的,這個茶杯、茶,或者一張紙,或者是一尊佛,或者是一個人,它裡邊的真理是無差別,所以叫做如。真理是無差別,所以叫做如。
「來」這個字,就是你能見到這個「如」,這是般若智慧的力量,「來」是它的大慈悲心,這個大慈悲心來到我們眾生的世間度化眾生,所以叫做如來,就是佛。唯有佛有這種境界,若是阿羅漢也是見到諸法如了,但是他若入涅槃以後,他不來,他不到眾生的世界來度化眾生了,他「如」而不「來」。我們凡夫眾生,「來」而不「如」,就是動,從人間到天上去,從天上來到人間,或者可能要到三惡道去,就是來來往往這樣動,但是不明白「如」,不明白諸法的真理。唯有佛,又如又來、又來又如,所以佛是稱之為如來。這是「如來」。
「應」這個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佛有大智慧與諸法如相應了,所以叫做應。另外一個意思,是應受供養,因為他與諸法如相應了,有大智慧,有智德、有斷德、有恩德,三德圓滿了,是眾生的良福田,所以眾生應該供養他,在那裡修福,我們也修福修慧,所以叫做「應」。
「正遍知」,正知和遍知,「正」,就是諸法如叫做正;「知」,你要有清淨的智慧才能夠知道諸法如。「遍知」,就是一切緣起的差別的事相,這是非常廣大的,那麼你也要知道,那就是方便的智慧,也叫做權智,也叫後得智。這是從佛的智慧來立名稱的,「阿彌陀如來、阿彌陀應、阿彌陀正遍知」。
「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拜佛的時候,當然我們是應該供一個佛像,供阿彌陀佛像,但是你禮拜的時候,你不是拜像,是拜真實的阿彌陀佛,你心裡要這樣想:真實有阿彌陀佛在這裡,你在禮拜他,這樣才有意義。你說「我拜一個像」,這是不對的!你若不思惟,你心裡面不觀想有真實的佛在這裡,你拜佛的功德就差一點,也是有功德,但是差一點,所以應該是拜真佛。
「為生彼國意故」,為什麼要拜阿彌陀佛呢?為的就是求生阿彌陀佛國的意願,滿足我往生阿彌陀佛國的意願,所以我要禮拜阿彌陀佛,這是第一個「禮拜門」。這可見修淨土法門,拜阿彌陀佛這是個功課,禮拜阿彌陀佛是個功課,應該這樣做。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第一個也是,一者禮敬諸佛,也就是禮拜,對於阿彌陀佛有恭敬心,這樣禮拜。我們是學習淨土法門,假設你學習禪,那就是要見諸法如的意思,但是你在這樣學習的時候,也應該這樣子禮拜阿彌陀佛。所以,密宗磕十萬大頭,這件事是對的;你修四加行的時候,你要拜十萬拜,拜佛,拜十萬拜。當然這些事情都是專業,出家人才合適,我一天拜三千拜,或者拜一千拜,或者是拜五百拜、拜一百零八拜、拜四十八拜、拜二十四拜,你要有這功課。這樣子禮拜,你心裡面要觀想佛是在這裡,我是接足禮,這樣子恭敬,這樣恭敬能消除業障。這件事還是容易辦得到的,禮拜這件事是容易辦得到;若是叫你修止觀,修止,叫你心裡面不要打妄想,也不要昏沉,這事很難,也不容易;叫你觀諸法實相,也不是容易。但是這個時候,禮拜這件事容易,所以先應該拜佛,拜佛消除了業障,然後修奢摩他的止、修毗缽舍那的觀就比較容易。所以,佛陀的大智慧告訴你一個修行的法門,同時也告訴你一些前方便,前方便解除你的困難;你不管學習哪一個法門,難免有業障障礙,就是不容易成就,但是你不要洩氣,佛有方便法。你拜阿彌陀佛,拜佛能消除業障,你念大悲咒也能消除業障;我歡喜念咒,我不歡喜拜佛,那你就念大悲咒;我歡喜拜佛,我不願意念大悲咒,也可以;你又是拜佛,又念大悲咒,更好,也是可以。這些事情容易辦,而且能夠發生作用,能消除業障。現在五念法門一開始,也是禮拜佛。
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云何讚歎」,這個讚歎的意思,「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第二個是讚歎門,讚歎是什麼呢?是口業,是你的口的功德,來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樣子。當然你如果能夠寫出來詩句、寫出來偈頌來讚歎阿彌陀佛,也是可以。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做功課,「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讚歎阿彌陀佛,這也是讚歎。但是這裡,「稱彼如來名」,你就是稱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讚歎阿彌陀佛,什麼道理呢?「如彼如來」,如彼阿彌陀佛、阿彌陀如來他的光明無量,也表示他的智慧無量,他的三昧、陀羅尼也是無量,這樣子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那就是在讚歎阿彌陀佛,所以念佛就是讚佛,是這樣意思。「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如彼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這樣的名義,那就是讚歎阿彌陀佛,所以你念佛也就是讚歎佛。
「欲如實修行相應故」,我讚歎佛是什麼意思呢?「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就是想要真實地修行,於無量光、於無量壽、無量的三昧、無量的陀羅尼、無量的神通道力相應,我讚歎阿彌陀佛,我的目的就是這樣,我也要真實地修行,能成就這樣的功德,就是這樣意思。這是說讚歎門。
「如實修行相應故」,「如實」還是剛才說的那個意思,就是你能夠證悟法性之後,你所有的修行都是真實的修行,它與法性相應了;如果不與法性相應,那裡邊有戲論,有煩惱的成分在裡邊,不是真實的,這是有這個問題。「相應故」。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作願」,這是第三個作願門,「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作願,這個「作」是發動的意思,在你內心裡面發動一個清淨的願力、一個志願。什麼呢?「一心專念」,你的心不要亂,專一地念,專一念什麼?「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我決定要生阿彌陀佛國,你若這樣,這就是有願,就是求生阿彌陀佛國的願。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自己簡單地這樣願,就是願生阿彌陀佛國,當然這樣比較容易做。但是若詳細了一點,那就不一定。
比如功課本裡邊,有慈雲遵式法師寫的那個淨土文,「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這個就是他的發願文。蓮池大師也寫了一個發願文,都好!就是你要把這個文背下來,念阿彌陀佛做功課的時候,你念一小時阿彌陀佛,然後就發願,誠懇地念這個發願文,這個願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念佛念得一心不亂,那很好了,但是沒有願,你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國。願還是很重要,要發願!發願還不怕重複的。我午前念佛也念「一心歸命」,我午後念佛還是念「一心歸命」,我晚上念佛也是念「一心歸命」,這個發願不怕多的。
這上面說「一心專念」,就是你的誠心,一心就是誠心,我決定願往生阿彌陀佛國。當然這個決定,我剛才說過,就是對這個世界要有厭離心,不然的話,有的時候願,有的時候不願了,「我在這裡不錯嘛,何必到阿彌陀佛國呢?」還有這個問題。所以這個地方,這個決定往生阿彌陀佛國,包括你不願意在這裡住了,不願意在娑婆世界住了,有這個意思。
有個居士向我提出個問題,提出什麼問題呢?「我平常我也念佛,我還能為人講《阿彌陀經》,也發動一個法會大家念佛,這樣子。但是忽然間發生一件事情,佛念不來了!」說:「什麼事情?」「我的兒、我的女有病,到醫院去治不好,我心裡就亂了,佛也念不來了!怎麼回事情?」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子?我說:「你願生阿彌陀佛國的願沒有具足,你對娑婆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虛妄的境界,你沒能認為是虛妄,認為是真實的,你心裡面執著,還有很多的執著,所以佛就念不來了!這些虛妄的境界擾亂你,你就念不來了,就是這麼回事。如果你對你的兒、你的女,你也是請醫生給看病,但是心裡面不亂,那可以了嘛!但是你隨時心裡就亂,就是你心裡面的執著、顛倒、迷惑,是這麼回事嘛!」
佛教裡邊要用大智慧觀一切法,也用大智慧處理一切事情,不是說是「觀一切法空,就坐在那裡什麼事不幹了」,不是,發大悲心為一切眾生服務、做事情,但是觀一切眾生是空無所有的。觀一切法空是大智慧,但是還為一切眾生做事是大慈悲,這樣子功德也有了,也滿足眾生的願望,你的大慈悲心也成就了。如果說是你就是觀一切法空,你什麼都不做了,你觀一切法空的道理你沒明白,因為佛教的道理,空和有是不妨礙的,不相妨礙,有也是空,空還是有的。你觀一切法空是對,但是「有」這個地方沒有照顧到,那還是不行的,我們凡夫就是不能觀一切法空,在「有」上活動,所以顛倒、迷惑。
阿羅漢的觀一切法空成功了,他在世的時候,你求他的事情,他還能幫你忙,這阿羅漢,你求他做什麼事情,他幫你忙。但是若是入無餘涅槃以後,不行,你求他的事情他不管了,他這大悲心沒有,沒有大悲心。有的人說阿羅漢也慈悲,是的,你求他的事情,他也能幫你忙,也是慈悲。阿羅漢對一切眾生無所求,說是他這個身體要吃飯,他實在是也有點為你作良福田的意思,也是慈悲的意思。在他本人,「這個身體無所謂!」他那個正念一現前了,色受想行識是沒有了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阿羅漢無執著,不受一切法,得阿羅漢,這個阿羅漢的境界很高的!不像我們感覺有一個身體,這個身體要保護它,很多的問題。阿羅漢不是的,但是他也去乞食、也吃飯,你若供養阿羅漢,你的功德不得了!所以在阿羅漢本身來說,不受一切法,無所求於一切眾生的,但是他若在的時候,你求他,他能幫助你做事情。
我說一個故事你聽聽,說什麼故事?有個畢陵伽婆蹉阿羅漢,他常到這一家來乞食,到這個居士家去乞食。那麼這個居士,當然,阿羅漢嘛,也供養他。而這一家有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不大,大概兩、三歲吧!不是很大,小小的。
「阿闍黎來了!」就是阿羅漢來了,這個小孩子就抱阿羅漢的腿,就是這樣子和阿羅漢玩,就是小孩子的境界。
但是這一天,畢陵伽婆蹉到他家來乞食的時候,不見這個小孩,看他母親在那愁眉苦臉的,不吱聲。那麼這阿羅漢畢陵伽婆蹉說是:「怎麼回事情?」說是:「師父!阿闍黎!這小孩子丟了,各處找,找不到。請師父幫我忙吧!」畢陵伽婆蹉坐下來,這手一伸就把小孩捉回來了。畢陵伽婆蹉阿羅漢是有神通的阿羅漢,所以他一看見這個小孩子被一個賊偷去了,上船,在岸上船,正在這個時候,畢陵伽婆蹉這一伸手,阿羅漢有神通,手就很長,把他捉回來。
所以,你求他的事情,他能幫你忙,不但這一樣,還有很多的,目犍連尊者也有這些事情,就是施主有什麼事情求他,他就幫你忙,做這些事情。但是,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不行了,求他什麼,他都不管你了!為什麼呢?就是大悲心不夠。只有佛有大悲心,和菩薩有大悲心:我不入無餘涅槃!我在這個世界上,這個生死的境界,眾生是很苦惱的,但是佛菩薩不厭煩這個事情,在這裡度化眾生,是有這樣事情。
「云何作願」,就是有發這個大悲心,這也是個願。現在我們在凡夫的時候,你發大悲心也是好,但是發出離心很重要,發出離心!這件事你如果不努力,你大悲心是空的,只是有個心而已。眾生求你,你能辦什麼事?什麼事也辦不來。小小的也可以辦一點,但是這件事辦了,而還是沒有辦好。我給你看醫生,看醫生病都治好了,過了幾天又有病了,這個眾生的世界就是這樣子。當然有病的時候,如果沒有醫生還了得?沒有醫院還了得?就是非有這件事不可。而這件事,又不能夠究竟地做這件事、把這件事做好,不能究竟地把這件事做好,事實是這樣的嗎?你感覺到是不是這樣子?
我們有了醫院、有了醫生,我們放心一點,但是決定這件事不能究竟地把這病苦消除,只有學習佛法,念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國也好。你修學禪,《金剛經》就是禪,究竟地解決老病死的問題,就是這件事解決了以後,再不會有老病死了。如果你執著暫時解決問題,好!就這樣好了,那個問題永久不能解決。我看現在人寫文章說價值觀,那我看,佛法是最有價值的,應該在這一方多努力是對的。
現在來說,「云何作願?心常作願」,這個「心常作願」就不是一次的,我早晨念佛也作願,午前念佛、午後念佛、晚間念佛,一直地作願,願生阿彌陀佛國,這叫「常作願」,不能就作一次。「一心專念」,作願的時候怎麼作呢?就是「一心專念」,就是誠心、不要亂,心裡不可以散亂。「畢竟往生安樂國土」,就是我決定要求生阿彌陀佛國,世間上所有的這些虛妄顛倒的事情不能動搖我的信心,不能動搖我求生阿彌陀佛國的願,要這樣才可以的。若有了事情你心就動了,這不行,你這個願還不及格的。
「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我求生阿彌陀佛國幹什麼?就是到了阿彌陀佛國,我能真實地修學一切三昧。在這裡我的業障深重,想要靜坐不行,想要靜坐就腰疼、腿疼、腦袋疼,就不能靜坐了;到阿彌陀佛國沒有這回事情,腰也不疼、腿也不疼,微妙香潔的蓮花化生的身體,無障礙的境界。這《無量壽經》,你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說出一件事來,阿彌陀佛國那個人的身體,在太陽下沒有影,我們的身體就有影,你看這個事情,這阿彌陀佛國那個世界人的身體是這樣子。他也是地水火風,但是和我們不同,不一樣,真是微妙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