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長老: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3)

1999年美國明州佛學社

我昨天講過的第四條「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和第六條「莊嚴妙色功德成 就 」, 這兩種莊嚴是有差別的, 有什麼差別呢?「 淨光明滿足, 如鏡日月輪故 」,這是「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 形相」 就是指大小、方圓、長短的形相;下邊那 個「 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 雖然也不離開形相, 可是有一點不同, 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妙色」就是極微妙的顏色,比如說青、黃、赤、白,它的光明有各 式各樣的光明, 有青、有黃、有赤、有白的不一樣。「 莊嚴形相功德」只是說「如 鏡日月輪 」, 就是用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光明形相, 來譬喻阿彌陀佛國的那個光明 的相,這樣說和「 妙色功德」 就有差別了,應該這樣子說就好一點。

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有三種事應知。

「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 」, 這是第八種, 三種功德成就是什麼呢? 「 有三種 事應知 」,應該知道有三種事。

何等三種?一者、水, 二者、地, 三者、虛空。

在這三個地方也有不同的莊嚴。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 偈言:「寶華千萬種, 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 交錯光亂轉」故。

「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 」,先標出來 。 什麼是水的莊嚴功德成就呢? 「 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這是水面上的莊嚴, 就是在水面上各種珍寶所成就的花,這個花有千萬種之多 。「彌覆池流泉 」,彌 者, 滿也; 遍滿、覆蓋在這個池或者流水的泉上面。

「微風動華葉 」, 微風徐來, 不是猛風, 微微的風吹動了那個寶華千萬種的 葉,那個華的葉被風吹動了,而這個華葉是有光明的,葉被風吹動了,那個光 也在動。各式各樣的光一動的時候,就有交錯的形相。什麼叫做「交錯」 呢?就是「光亂轉故 」,這 個「 轉」 就是活動,這光在那裡活動,各式各樣的動,那 麼就叫做交錯,當然這就是非常美好的境界。

莊嚴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樓閣, 觀十方無礙, 雜樹異光色, 寶欄遍圍繞」故。

「 莊嚴地 」,地 的莊嚴功德是什麼呢?就是地面上有很多的宮殿、 有很多的 樓閣, 這個宮殿和樓閣非常地多,但是那個樓閣也都是珍寶所成,所以也是特 別莊嚴清淨的。這樣說,就是你在這個樓閣住,那邊還有樓閣,應該對你有障礙了吧? 不是 !「觀十方無礙 」,你 在那個樓閣裡邊住,雖然旁邊還有很多樓閣,對你去向外面觀察是無障礙的,那個樓閣對你向十方去觀察是無障礙。

「雜樹異光色, 寶欄遍圍繞故 」, 這個地面上還有很多的雜樹, 各式各樣的 樹,有不同的光明,也是各式各樣顏色的光明,還有珍寶所成的欄杆,普遍圍 繞樹、圍繞樓閣。 前面文曾經說過,就是這位淨土法門的修行人,在奢摩他裡 作如是觀, 觀察這個「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你在禪定裡面作觀察,「宮殿諸樓閣, 觀十方無礙, 雜樹異光色, 寶欄遍圍繞 」,這樣子思惟、觀察。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 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就是阿彌陀佛國的那個虛空裡邊, 有無量珍寶所成的交絡, 彼此組織起來。 什麼呢?就是那個羅網,普遍虛空裡邊。 而這個羅網寶交絡,上面還有很多的 鈴, 各式各樣的鈴;這個鈴被微風吹動,發出來種種的音響,而這個音響不是 無意味的, 是「宣吐妙法音 」, 它是宣揚微妙佛法的音聲, 使令阿彌陀佛國的人 隨時能聽聞佛法。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偈言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故。

「雨功德 」, 雨就是降下來的意思。偈頌上說「雨華衣莊嚴 」,從虛空上能 降下來各式各樣的天花,降下來各式各樣的衣, 有這樣的莊嚴。 還有「無量香 普熏故 」, 花也有香, 衣也有香,所以花、衣從天空裡飄落下來,同時也有無量數、很多的香, 普遍地熏到各處去, 不管是逆風、是順風, 都有香普遍地熏發。

莊嚴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故。

這是阿彌陀佛國最珍貴的事情。阿彌陀佛國的光明, 不但是有眼見的光明, 還有佛的智慧光明,特別地清淨。佛的智慧當然是特別地圓滿、特別地清淨, 像光明遍照的太陽似的 。「除世癡闇冥故 」,能破除去世間一切眾生內心愚癡的 黑暗。 從這裡看,阿彌陀佛國的人不全是聖人,也有從他方世界去的凡夫,到 那裡要聽阿彌陀佛的法音,修學般若法門來破除他內心的黑暗,就是內心煩惱 的黑暗,還是這樣意思。

所以說, 我們到阿彌陀佛國去, 若是我們是凡夫, 到阿彌陀佛國幹什麼去? 到那裡親近阿彌陀佛, 聽聞妙法、修學聖道的意思,是這樣意思,在這一條裡 面表示出來。 前面那個「宣吐妙法音」 也是這樣意思,但是這一條是單獨指阿 彌陀佛說, 前面「 種種鈴發響, 宣吐妙法音 」, 皆是阿彌陀佛的大慈悲、 大神通境界。

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 :「梵聲 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這是妙聲功德莊嚴。 怎麼叫做妙聲的功德莊嚴呢?「梵聲悟深遠 」, 梵聲,

「梵」這個字,在我們這個世界來說,色界天稱為梵天, 梵就是清淨的意思。 現在阿彌陀佛國的法音是「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也好,阿彌陀佛的「佛 慧明淨日」 的宣揚佛法也好,那個聲音都是特別清淨的,說出來的佛法能令你 覺悟甚深的道理的。說是聽聞了佛法 ,「 我聽不懂 」,那當然,等於是沒有聽到 佛法。 現在說你聽聞佛法,而能夠有所覺悟,那就能夠破煩惱的黑暗,而能得 聖道了。 而這樣的法音是「微妙聞十方故 」, 非常地微妙, 什麼微妙呢?能夠宣 揚到十方世界去,這個法音聽聞非常地遠。 像我們這個世界上的音聲,你不可 能會聽聞到很遠,但是阿彌陀佛國這個法音聽聞到非常地遠,所以叫做「微妙 聞十方故 」。

莊嚴主功德成就者,偈言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故。

莊嚴主功德成就, 這個「 主 」, 阿彌陀佛國、 極樂世界, 以阿彌陀佛為主。 這個主有什麼莊嚴的功德成就呢? 「正覺阿彌陀 」, 阿彌陀佛他是正覺諸法的真 理了, 他覺悟諸法的真理, 他怎麼樣地弘揚佛法呢?「 法王善住持故 」,「法王」 就是阿彌陀佛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叫做法王 。「 善住持故 」,善 當個能字講,善 者, 能也, 能住持故; 或者善者是巧妙的意思, 巧妙地能住持佛法 。「住持」 怎麼講呢?就是他所覺悟的佛法宣揚出來以後,他並不是暫時的, 阿彌陀佛是無 量壽, 時間非常地長遠,那麼他所宣揚的佛法能夠安住、保持不變,安住到原 來所覺悟的那個狀態,永久地保持不變。

我們通常說話,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事情, 我們常常會說, 做出一件事來, 初開始成就的時候是那樣子, 繼續地去做這件事, 就把這件事擴大了、發展了, 更廣大、更圓滿了。但是阿彌陀佛也好、 釋迦牟尼佛也好、十方世界佛也好, 他所覺悟的真理、他所宣揚的佛法就是那樣子,不可能再發展, 更為殊勝了, 沒有這回事!佛說的法,說的就是那麼微妙,就是永久地能保持住那個微妙的 真理,而不會經過一個時期變質了,不是原來那個微妙的佛法了,變成非佛法 了,不是那樣子。

在《 涅槃經》上曾經說出來一個譬喻, 說什麼呢?說是農村裡邊牧牛的人, 從牛取下來的乳, 取下來的乳賣到城市裡邊去,城市裡買到這個乳,加點水然 後再賣,那個人買到以後再加水,展轉地加了很多水,最後的時候可能還有點 乳的味道吧!就是這樣子。 這表示釋迦牟尼佛這樣說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佛法,佛在世的時候也能住持不變; 正法住世的時候,還有聖 人、有阿羅漢、有大菩薩在那住持佛法, 也能夠保持不變;等到這些聖人都走 了的時候,凡夫僧、凡夫的佛教徒在住持佛教的時候,這個佛法就是逐漸地、 逐漸地就變了,它那個指數就變了!就像這個牛乳加上水了,就是這樣子。這 樣子等到最後到末法時代的時候,這個佛法可能還是有一點佛法的味道,但是 不一定, 是有這種事情。

但是阿彌陀佛世界的佛法怎麼樣呢?阿彌陀佛的世界,阿彌陀佛住世無量 阿僧祇劫,久遠久遠,不可以算數譬喻能知道的, 他一直地能保持不變!所以 我們若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你不要顧慮:那麼久了,佛法住在阿彌陀佛國那 麼久了, 我現在到阿彌陀佛國去, 那佛法已經變了嗎?沒有變!你放心這件事, 就是有這件事。當然這情形, 我們可以知道, 凡夫是有問題, 凡夫是靠不住的, 所以我們若靠凡夫來住持佛教,佛教就是開始衰了,這是沒有疑問的,沒有疑 問的事情。現在說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那麼久了,但是佛 法沒有變,所以你安心地可以到那邊去學習佛法 ,「法王善住持故 」。

所以,我們娑婆世界這個地方,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也應該注意這件事, 這件事也非常遺憾的事情。就是拿我們漢文佛教來說吧,我們漢地沒有佛法, 那麼佛法是從印度傳來的,傳來的梵文我們看不懂,要翻成漢文;翻成漢文以 後,我們就這樣去學習。 學習的時候,佛法初從印度傳到中國來,那個時候接受佛法的漢人,我們從《高僧傳》 上看,就是我們很明顯地知道, 道安法師, 慧遠法師,很多的這些法師都是對於中國哲學有研究的人; 你是老莊哲學、孔 孟之道, 他們都是有研究的人。所以他們有了孔孟之道, 有了老莊哲學的基礎, 然後去聽聞佛法也容易理解,也容易明白。他們繼續地弘揚到南北朝;三國時 代, 蜀、 魏、吳,漢朝的末年佛法就傳到中國,漢朝的末年到三國,然後就是 南北朝,到隋唐。這樣呢,就是有中國歷代的大德,也有法師、也有居士,就 會有些著作,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當然也有禪宗、 有淨土宗、 有律宗,都是有了不起的大德,他們的著作傳下來,現在還算好,藏經裡面都 有。

我們現在的佛教徒學習佛法的情形怎麼樣呢?我們現在的佛教徒,你直接 去學習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有困難,直接去讀印度翻譯的經論不容易!要去先閱讀中國歷代大德的著作,然後才能明白印度的佛教, 我們現在的人學習佛法 要這樣, 通過中國人、通過漢人的講解、著作, 然後才能明白佛法。明白佛法, 我們有什麼問題呢?我們有的時候,我 讀《金剛經 》的注 解,這個藏經裡面,《金 剛經》的注解也很多,有一個注解對於《金剛經》還有疑問,他那個注解上對 於《金剛經》有一段文還有疑問,這樣的注解也能夠入藏,也可以入藏。 這個問題是什麼呢?

經論上說有兩種人:一種是信行人, 一種是法行人。 信行人可以說就是鈍 根人,一定要靠別人講解才能夠明白; 法行人不一定聽別人講,他自己去閱讀 經論他就能明白。 法行人他的智慧高,所以他直接去學習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 就能懂。 我們現在就指出名字來也可以,就是印順老法師他就是特別,他直接 去學習印度的經論, 從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他能這樣學習佛法, 回頭來再學 習、 看看中國歷代大德的著作,或者現代人的著作他也看看的。

但是鈍根人這件事做不到, 一定要假借別人的著作和講解, 我們才能明白。 而這個人又有什麼問題呢?就是我聽見這個了,這個就是,就這樣就好了!這 個著作、這個講解如果是很正確的, 當然也是可以; 如果有問題呢, 他不知道, 他也就這樣子, 於是乎這就產生問題。他如果再作出注解,也有問題。 我們這 個鈍根人應該是特別多數的, 所以佛法就思想混亂了。你還不能說, 他錯誤了, 你不能說的。 你若說,他不能按照你那句話的正面去理解,他從旁邊來看, 說什麼? 他說你嫉妒! 所以你就不要講,就算了,只好這樣子。所以這是我們中國漢文佛教的一個遺憾的事情。 當然,佛也說過,剛才說這個牛奶加水,佛預 先知道這件事,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但是阿彌陀佛國的佛法不是這樣子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所以 我們有很多種的理由,應該願生阿彌陀佛國,現在說這個就是個理由。你若想學習佛法, 應該到阿彌陀佛國去, 那就是「善住持 」, 那是真實的佛法, 你去學 習,不會徒勞的,這也是一個理由。「正覺阿彌陀, 法王善住持故 」, 這叫做「莊 嚴主功德成就 」。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 :「如來 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眷屬」 這個字, 兒女就是父母的眷屬, 親戚朋友都可以這麼說 。「眷」 這個字, 是當個「愛」 字講 ;「屬」 是隨順的意思。 如果彼此相愛的時候, 他就不 衝突, 互相隨順;如果不愛的時候,那就不一定,可能隨順、也可能不隨順。 現在這裡說,阿彌陀佛國都是蓮花化生,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是胎生,有父母; 那是蓮花為父母。 現在說這個眷屬就是弟子的意思,就是阿彌陀佛的弟子,隨 阿彌陀佛學習佛法的人,他也有功德成就。 什麼呢? 「 偈言: 如來淨華眾,正 覺華化生故 」,阿 彌陀佛國,剛才說到阿彌陀佛國的人有幾種, 有的人他是有神 通的聖人,他乘著神通就可以到阿彌陀佛國去,他不需要蓮花化生。

我們看《觀無量壽佛經》得到一些消息 ,《觀無量壽佛經》說 到九品往生, 那個上品上生的人, 你看《觀無量壽佛經 》, 他沒有蓮花化生, 他到那裡就不需 要蓮花,自然就化現一個身體,那當然就不是中陰身了, 那麼他就見佛聞法、得無生法忍。是到阿彌陀佛國後,見佛聞法而得無生法忍; 沒有見阿彌陀佛之 前,他還沒得無生法忍。若說帶業往生的話,這個人也是帶業往生; 如果你沒 得聖道,都是帶業往生。 其餘的上品中生、下生以下,通通都是蓮花化生。

所以那個阿彌陀佛國是阿彌陀佛…… ,「 如來」 就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 無量功德所成就的。 清淨的蓮花化生的這麼多的人,很多很多人。 那個蓮花化 生「 淨華眾」是怎麼回事情呢 ?「正 覺華化生故 」,表現於外的相貌 是蓮花化生, 來了以後是在蓮花裡面孕育,漸漸地成了以後,蓮花開了,就從花裡面出來一 個人,然後見佛聞法。但是事實上來說,是佛的正覺大智慧逐漸地栽培你,你 就成就的; 你這個生命體是佛的大智慧成就的,逐漸地栽培成就的,是這麼回 事,所以「 正覺華化生 」。蓮 花化生實在是由阿彌陀佛的正覺化生的, 是這麼意 思。

蓮 花 化 生 是 阿 彌 陀 佛 這 樣 安 排 的 , 七 寶 池 裡 面 有 青 黃 赤 白 各 式 各 樣 的 寶 花,然後人在那裡面, 他方世界的凡夫到那裡化生一個身體,這樣子我們容易 明白,當然事實上也是這樣子。 但是實在是蓮花不能令你出來一個身體,不是 的!是阿彌陀佛的大智慧境界, 也就是大慈悲境界栽培你的;當然你本身也要 有栽培,就是你在原來的世界,你要念阿彌陀佛名號,要有信願行的功德,你 才可以的, 所以叫「正覺華化生 」。 這些人都是阿彌陀佛的弟子, 都是阿彌陀佛 的眷屬,是這樣意思。

當然這件事再多說幾句,就是他方世界的佛菩薩,弘揚阿彌陀佛的淨土法 門 。 他 方 世 界 怎 麼 知 道 這 回 事 呢 ? 就是他方世界的佛和菩薩 弘揚這個淨土法 門,他方世界的眾生才知道這件事。如果你有信心,你能念阿彌陀佛,你能發 願求生阿彌陀佛國, 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 那麼就可以往生了, 是這樣意思。 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胎生也好,不管是胎生、卵生、

濕生、化生,通通都是染汙的,都是有貪瞋癡的活動,你才能夠有業力,才能 夠去得一個果報,所以這都是汙染。 到了阿彌陀佛國是清淨,就是心不顛倒! 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心不顛倒,沒有貪瞋癡的活動。 雖然是凡夫,但是你能念 阿彌陀佛的時候,你願生阿彌陀佛國的時候,你有願的時候,你有念阿彌陀佛 的清淨心的時候,煩惱是不動,這就是清淨! 這樣的清淨因, 由阿彌陀佛的慈 悲接引你到阿彌陀佛國去蓮花化生,都是清淨的境界,所以也叫「功德莊嚴 」。

我頭幾天,第一天我就想講一個往生阿彌陀佛國的故事,但是第一天也沒 得講,第二天也沒得講,今天不要再忘了,我要講這個故事,講這個往生阿彌 陀佛國的故事。

《淨土聖賢錄》上,往生阿彌陀佛國的人是特別多的,我選了一位叫越國夫人,這個人是誰呢?是宋哲宗,趙匡胤.趙宋,宋哲宗的叔叔,這個哲宗封 他叔叔為荊王。這個越國夫人就是荊王的夫人,實在來說,她可能也是妾,但 是這個人是有大福德的人。而這個荊王妾室很多,都是很恭敬、很尊重這個越 國夫人,而越國夫人是信佛,每天念阿彌陀佛,她就領著很多的婢女(說是荊 王的妾室, 其實也就是婢女 ), 由越國夫人領導這些女人念佛, 在她的宮室裡面 念阿彌陀佛。

其中有一個婢女就懈怠、不念佛,有這個事情。不念佛,越國夫人就訶斥 她,就把她驅逐 ,「 妳不可以犯我的規矩! 」 驅逐她等於就是處罰她了,她心裡面又後悔了, 就向越國夫人懺悔 :「我還守規矩 , 發心念佛。」 這時候就精進念 佛,不懈怠了,念了也不是很多天,這個婢、這個女人就死掉了。當天的晚間,其他的婢女就做個夢, 就夢見死去的這個女人回來了, 做夢夢見那個人說 :「我 已經往生阿彌陀佛國了,我多謝夫人訶斥我,我就不放逸了,精進念佛才能往 生,所以我非常感謝,請妳給我轉達我的謝意給夫人。」醒了,是個夢嘛!那 麼這時候就向越國夫人報告這件事。

這越國夫人說 :「她能入你夢 , 這不算數!要入我夢才算真的。」 她這麼一 說呢,等到晚間也做個夢,她來了,就向夫人致謝,那麼這個越國夫人就說:「妳 能不能帶我到阿彌陀佛國去看看呢?」她說 :「可以!」就帶她去了。

往生到阿彌陀佛國的人真是不可思議!你往生的時候,你要靠阿彌陀佛的 力量才能到阿彌陀佛國去;阿彌陀佛不來接,你去不了的。可是到了阿彌陀佛 國,這個婢女也很快地就蓮花化生,當然她不會是上品。

那麼她就帶領荊王夫人就到了阿彌陀佛國,各處遊觀,看七寶池、大寶蓮 花的境界。看那個蓮花裡邊,有的很茂盛,有的看它枯萎了,就問這個女人:「什 麼原因呢?」 她說 :「在娑婆世界 , 有發心念佛的人, 你一發心念阿彌陀佛、 願生阿彌陀佛國的時候,這蓮花裡邊就有一個蓮花出來,就是這樣子。如果你精 進用功,這個蓮花就是很茂盛;如果你念念佛又懈怠了,這蓮花就枯萎了,是 這樣子。」

說是 :「我將來能往生 , 哪一個蓮花是我的呢?」 她就帶領她走了有幾里路 遠,到一個大蓮花,很茂盛、放光明,說是 :「夫人!你將來往生就在這裡。」 哎呀!她看見了很歡喜。一醒來,這是個夢,有這麼回事。

做了這個夢以後,這個荊王夫人本來就是很用功,這一年的生日,她過生 日這一天,她拿著香爐,上面燒著香,就是向觀世音菩薩,有一個地方供著觀世音菩薩像,她面向觀世音菩薩,就這樣境界的時候,別的婢女來到前面向她 祝壽的時候,向她注意一看,她就立在那裡就往生了,有這麼個境界。 這也是 不容易,她能站在那裡往生, 真是不容易! 這個事情,還有好多事。

明朝有個袁中郎 ,《淨土十要》 裡有個《西方合論 》,是 袁中郎寫的,他已 經往生了。他有個弟弟叫袁小修,他也是相信念佛法門,就是每天做功課。這 一天晚間做功課的時候,忽然間就感覺這個身體跑到虛空去了,就看見有兩個 童子帶領他, 在虛空裡就飛走了, 很快地到了阿彌陀佛國。 到那裡,就從虛空 裡飛來一個人,一看呢,那個精神就像他哥哥,像袁中郎。 這時候袁中郎自我 介紹, 他說 :「我們很久很久都是做兄弟的 , 做哥兄弟的。 現在我已經往生阿彌 陀佛國了,所以現在我攝受你來到阿彌陀佛國看一看!」那麼就帶他到虛空裡 飛,各處走。

他這哥哥叫袁中郎,就說 :「我 住的地方是地面上的樓閣, 我不能在虛空的 樓閣住, 但是我因為作了《 西方合論 》,讚 歎淨土法門,所以我雖然不能在虛空的樓閣住,但是我能在虛空裡飛,在虛空裡各處走,看到各地方這個殊勝、微 妙的莊嚴境界, 生大歡喜!」 那麼這時候袁中郎對他弟弟說 :「你不可以在這兒 久住,不可以,要回去了! 」忽然間就醒了,就回到他自己的地方。 就像做夢 醒,實在這個不是做夢,他就回到他自己的住處了。所以,我們有的人不相信 有阿彌陀佛國, 說 :「誰到阿彌陀佛國 , 誰去了?誰去回來告訴你消息了?」 實在有這件事的,有這件事,告訴消息這件事。

在印順老法師《 往生論》 的講記上,也說到一個令我們對於阿彌陀佛國這個法門能生起信心的一個理由,說出什麼理由呢? 現在的天文學, 這科學家, 認為虛空裡面有很多的星球,我們住的這個世界就是無量無邊的星球之一。 從這件事看出來,虛空裡面不就是我們這一個世界,還有很多很多的世界;阿彌 陀佛國也就是虛空裡面的一個世界、一個地球了,所以你不能夠否認有阿彌陀 佛國。 從現在科學家說的話,佛教也是這樣說:虛空裡面有無量無邊的世界, 所以和科學家的說法是相合。 那麼我們從這裡我們應該相信虛空裡面 ,「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 這是舉出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 說阿彌陀佛國那麼樣莊嚴, 有那麼好的地方嗎? 應該是有的。 比如說我們這個世界,有的地方經濟很繁榮、政治很清明,人的生活很快樂, 有的地方這樣; 有的地方經濟蕭條、生活很困難、思想不自由, 也有這種境界。 那麼這就可以比而知之、推而知之,世界也是這樣,有的世界很苦, 有的世界 很安樂、很自在。所以從這方面說,我們不應該否認有阿彌陀佛國那麼莊嚴的 世界,不應該否認這件事。

我們頭一天講, 我們在講的時候也提到一件事,說我們自己,我在這個地 方住,我不滿意── 當然這要讀過書的、有知識的人──世界上另外有個地方 好,那我就到那個地方住。我們一般人都是這樣子嘛! 但是,了不起的人不是。了不起的人是什麼呢?這地方不好,都不好,我去創造一個好的地方,世界上的大人有這種本事,我們平常人只好「你創造好地方,我來享受可以;你要我 創造,我沒有這個本事!」就是大人有這個智慧,創造一個好的地方,那麼這 些人可以到那邊住去。

我們釋迦牟尼佛,我們不能否認這歷史上有這麼一件事,是有個釋迦牟尼 佛的,這不是說是空想說有個釋迦牟尼佛,不是!它是真實有個釋迦牟尼佛, 歷史上有這麼一件事的。 說是天主教、基督教說有個上帝,這個事是一回事; 但是耶穌這件事是真實的,歷史上真是有這個人,你不可以否認這個人的。釋 迦牟尼佛也是真實有個釋迦牟尼佛, 我們從他說的法語上看,如果你能長時期 地學習、觀察, 你也會發覺釋迦牟尼佛是大智慧、大慈悲, 你不能否認這件事。在《 阿含經》 裡面說「 不可思議 」,佛 不可思議, 你不能思議佛的境界。 你

看佛是在這裡,你不可以執著佛是在這裡;你看佛是在這裡教化眾生,現個比 丘相,你不能執著佛就是這樣子, 不可思議的! 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成佛、教化 眾生,你不能這樣侷限釋迦牟尼佛的, 釋迦牟尼佛另外有很多不可思議境界, 你不可以侷限他的。所以說,佛也會… … ,就是那天我說淨土法門的緣起,就 是他感覺到眾生修行不容易, 少數的眾生不在乎環境的惡劣, 他也能修行成功, 但是多數人辦不到, 多數人辦不到這件事, 非要有個好的環境才能成功。所以, 我們從各方面,從經論上佛菩薩開示的法語上推論,阿彌陀佛國真實不虛, 真實有這件事,不是虛妄的。

《 淨土聖賢錄》 上面,有很多人念佛求生淨土,你不相信,都是偽造的? 不可能是這樣子嘛! 就是真實不虛的。還有的人病得很苦,就是得了 cancer 的病,痛得不得了,那麼遇見善知識勸他念阿彌陀佛,他就相信念佛, 念、念、 念, 痛苦就減輕, 等到死亡的時候, 他現出來微笑的面容。從這裡也看出來, 念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真實有大功德、有大威力,能滅除你一切的痛苦,能滅 除痛苦。 你從這些事情上來看,淨土法門是真實不虛!佛法是真實不虛!你不 應該不相信這件事的。 我的故事講完了,講到這裡。

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 :「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故。

阿彌陀佛國的人,他們怎麼樣生存呢?他也要吃飯,但是和我們不一樣, 所以說到受用;你的享受,你享受了,你就有作用,所以叫做受用。 受用的功 德成就是什麼呢? 「 偈言: 愛樂佛法味, 禪三昧為食故 」,阿 彌陀佛國有兩種飲食,就是「 愛樂佛法味 」,他 們聽聞了佛法以後,他心裡面生大歡喜心,這就是飲食,這是一種 。「禪三昧為食 」,阿彌陀佛國的人在那裡聽阿彌陀佛說法, 聽觀世音菩薩為你說法,你能夠修奢摩他、修禪定,修禪定成功了的時候,禪定 裡面有喜樂,那也是一種飲食。阿彌陀佛國的人有這兩種受用,所以使令他這個身體莊嚴,不斷地進步。

我們讀大本的《無量壽經 》, 它也是有飲食, 有各式各樣的飲食; 你若想飲 食,飲食就現前了,現前了就好像也是吃了, 又好像沒有吃, 那麼你就受用了, 但是吃完了, 這些事情就化去了, 不需要去打理、去收拾, 把盤子、碗要收拾 收拾、要洗,沒有這回事!也不需要去燒飯, 也不需要去買米,也不用, 你心 裡一想, 這些事情就出現了, 吃的東西就出現,你受用完了就化去,就沒有了;不像我們這個世界的生活困難。 阿彌陀佛國有這樣的受用 ,「愛樂佛法味 , 禪三 昧為食故 」,對於佛法生歡喜心,這也是一種飲食。

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故。

阿彌陀佛國沒有一切苦難的事情, 沒有災難, 不會有戰爭, 也不會有饑饉,也沒有瘟疫病,也沒有病,沒有這些苦難;也沒有地震,也沒有水災、火災、 風災,這些災難通通沒有。自然的災害也沒有,人為的災害也沒有, 沒有一切 苦難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阿彌陀佛國的人永久是 生理上的苦惱也沒 有,心理上的苦惱也沒有。 我們身體上的苦惱,比如說有病,這是苦惱, 夏天 太熱苦惱,冬天太冷的苦惱, 都沒有, 蚊蟲的這些事情都沒有。阿彌陀佛國沒 有三惡道,所以也沒有蚊蟲這件事;這個身體也沒有老病,沒有各式各樣的苦 惱,你的心裡面也沒有苦惱。 心裡面有什麼苦惱?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心理 上的苦惱很多,我看比身體的苦惱還多。

心理上的苦惱,比如說我們的貪心來了,你求不到,心裡面難過,有這求不得,你想要求而求不到,心裡面苦惱;又是愛別離苦,還有怨憎會苦,也是 不得了。或者心裡面忿怒也是很苦。 我們人的記憶力不太好,你忿怒了以後, 飯都吃不下去,這個身體的體力就受到傷害,要過多少時間才能恢復過來。 你忿怒的時候,你自己受到傷害,你下一回不要忿怒,不是!下一回照樣還再忿怒,還是發脾氣, 就是這樣,人是這樣子, 所以心理上也有很多的苦惱。 我們 的身體實在不應該有很多病,但是因為心裡多煩惱,使令身體受到影響,所以 有病。當然從飲食,飲食裡面有毒,但是我們的智慧不夠,吃了毒,所以身體 有病。 再就是心裡面多煩惱,身體也容易有病,是這樣子。若是你能夠學習佛 法,減少煩惱,病痛也就減少,不能說沒有病;就是阿羅漢也會有病,何況我 們一般人!但是你若能把煩惱減少了,病也就隨著會減少。

「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沒有間 斷,阿彌陀佛國的樂是相續不斷的,很多很多如意的事情。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 偈言:「大乘善根 界, 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 」, 這個「大義門 」,大義的 門就是解脫門,大義 就是聖人的境界。聖人的境界,我們凡夫怎麼能夠成就呢?佛菩薩給你安立一 個門, 你從這個門進去就成就了 。「 偈言: 大乘善根界, 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 缺,二乘種不生故 」, 阿彌陀佛國那個地方沒有小乘佛法, 都是大乘佛法, 都是 發無上菩提心的人, 所以叫做「大乘 」。 這個乘就是車的意思, 大車。 這個車有 大有小,大車就是車運載的人特別多,能夠從苦惱的地方運你到涅槃那裡去, 所以叫做大車; 如果你沒有發大菩提心,你就是小車了。

「大乘善根界 」, 阿彌陀佛國是大乘善根的世界, 就是發無上菩提心, 學習 般若波羅蜜,由大悲心和大智慧,能增長無量無邊的功德,那叫做善根; 阿彌 陀佛國的人都是這樣的 。「等無譏嫌名 」,大家都一樣, 都是平等,沒有譏嫌的 這句話。 什麼呢?「 女人及根缺 」, 阿彌陀佛國沒有女人, 也沒有根缺的人,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具足圓滿的,沒有缺少 。「二乘種不生故 」,阿彌陀佛國沒 有阿羅漢、沒有辟支佛,沒有這些事情,那個世界不會有這件事,不會出現這 件事。因為阿彌陀佛為他們說法,勸他們發無上菩提心,不勸他們發小乘的這 種心,所以就是「二乘種不生故 」。

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 一者、體, 二者、名。體有三種: 一者、二乘人, 二者、女人, 三者、諸根不具人; 無此三過故, 名離體譏嫌。 名亦三種: 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 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這下面解釋 。「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 應知 」,阿彌陀佛國 那個人的果報, 所得的果報遠離兩種令人譏嫌的事情,你應該知道阿彌陀佛國有這種功德。 二種譏嫌是什麼呢?「 一者、體, 二者、名 」, 這兩種譏嫌。「體」是什麼 呢?「 體有三種: 一者、 二乘人, 二者、 女人, 三者、 諸根不具人 」, 這三種事情是令人譏嫌的,令人總是感覺到有過失,令人譏嫌 。「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 」,阿 彌陀佛國沒有二乘人,也沒有女人,也沒有諸根不具的人, 所以叫做遠離了體 的譏嫌,就是這樣意思。

「名亦三種 」, 名的譏嫌也有三種 。「 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 諸根不具三種名故, 名離名譏嫌 」,阿 彌陀佛國不僅是沒有這三種體,沒有這三種事, 乃至到不聽聞有二乘的這種話、這種語言,也不聽聞說有女人,也不聽 人說那裡有諸根不具的這件事; 阿彌陀佛國沒有這三種人,也就沒有人來議論這三種事。這個「名」就是語言, 語言就是名。「 不具三種名故, 名離名譏嫌 」,阿彌陀佛國沒有這三種語言,沒有這三種的名句,所以叫做「離名譏嫌 」。

「 等者, 平等一相故 」, 就是阿彌陀佛國的人都是三十二相, 特別莊嚴的境 界。這個地方不要誤會,就是他方世界的女人可以到阿彌陀佛國去,到阿彌陀 佛國就不是女人了,所以只是說阿彌陀佛國沒有女人, 並不是說他方世界的女 人不能去, 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上, 雖然是有女人、也有男人, 其實也不是決定的。你今生是男人, 來生假設你再來人間, 也可能變成女人了; 你今生是女人,來生你可能再來人間,又變成男人了,不是決定的!不是男人 永久做男人, 女人永久做女人, 不是的!都是隨你的業力, 隨你的業力去轉變。這是隨業力轉變,所以不決定,不是決定是男人、決定是女人。 但是你若做女 人的時候,你對女身不厭離,你沒有厭離心,那你來生還是做女人,你要有點 厭離心才可以。

在《俱舍論》上說到一件事,說是女人信佛, 出家了,修學四念處、 用功 修行,她得了初果了, 這個女人得初果了, 得初果就死掉了,第二生決定是男 人,而不會是女人的,以後永久不會再做女人,他一直是男人,一直這樣子。《法 華經》上也有提到:女人不能做佛,有這回事。這句話怎麼講呢? 若是女人看 見了這句話,心裡面可能會不舒服。當然,你相信佛法,你讀到這句經文的時 候,你心裡面會不舒服,但是你若是深入地學習佛法,你不需要不舒服。 實在 來說,男人也不能成佛的。 這道理是怎麼講呢?

比如說我們現在的人,我們是欲界的人,我不歡喜欲了,我放棄這個欲, 我能夠專心地修學禪定,成功了,那麼你就是得到四禪八定了,但是你壽命沒 有盡, 壽命沒有窮盡的時候, 你繼續在這個世界, 不管是男人也好、女人也好, 得了四禪八定的時候,壽命如果沒有盡,你繼續在這裡做人。 當然得到四禪八 定的人,如果他沒有大悲心,他多數到山裡面住,他不和我們在一起住,他不 高興我們這種俗氣; 那種人是特別高尚, 不願意和我們在一起住。若有大悲心, 那也不同。 但是他死了以後,他就到色界天上去了;到了色界天上的人,沒有 男女相的。你有女相也好、你有男相也好,那就表示你有欲, 也是這麼一個意 思。

到了色界天上去的時候,沒有這個相,沒有男女相, 他還是生死凡夫,不 是聖人,但是他也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而稱他為大丈夫。 為什麼?就是那 種人他沒有欲了以後, 他那個身心, 他那性格非常地勇猛,不像我們人間的這個人。 我們人間的人, 有的人也是很勇猛 ,「 這是女強人! 」「 男人是大丈夫!」 就是他本事很大、才華很高,大家稱他為強人,但是終究是你的恐怖心,你不 能避免這件事, 有了特別的事情,你心裡面還會懦弱下來的。 你若是到了色界 天以上,有了禪定的人, 沒有這回事。所以經上說色界天上的人沒有瞋心, 為什麼?沒有不如意事。我們欲界的人有的時候會有不如意的事, 有苦惱的事情; 也還是凡夫,他已經沒有女相了,色界天上的人; 無色界天的人連身體都沒有 了。

如果你修學聖道,得了阿羅漢以後,超過欲界、超過色界,更高的境界, 到聖人的世界去了,你更不能說他是女人、男人,不能這樣說了, 但是他還不 是佛。要繼續修行,達到彌勒菩薩的境界,然後才到成佛的境界。 現在我們明白說,等覺菩薩才是成佛的, 等覺菩薩不是一般的女人, 也不是一般的男人, 成佛是這樣子的。 可是為什麼說這句話, 說女人不能成佛呢? 因為成佛了以後 的人,他有大悲心,他從他的世界來到人間成佛,來到人間成佛都是男身,而 不是女身,所以就說女人不成佛, 說男人成佛。

《大智度論》上也提到:女人不能做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是大國王,小國 王可以做,女人也可以做,武則天是做了皇帝。對歷史有研究的人, 唐朝有多 少個皇帝?只有兩個半人是皇帝, 其他的人雖然是皇帝, 都是沒有能力做皇帝, 資格是不夠的,只有兩個半皇帝。 兩個半皇帝是誰?第一個是唐太宗,第二個 就是武則天,那個半皇帝是唐憲宗,就是他還有一點皇帝的氣派;其他的那些 人都是男子大丈夫, 稱之為皇帝,實在是不夠皇帝的資格,能力不夠。所以你 不可以瞧不起女人,武則天的確是有本事的。 所以,說了一千、說了一萬,就 是能力的問題。你強了, 你的才華高, 你的福德大、智慧高, 男女有什麼分別? 她可以做皇帝的。

這是說阿彌陀佛國那裡沒有女人,不是說他方世界的女人不能去,不是這 個意思。並且我們很明白的嘛, 這個身體不能到阿彌陀佛國去,你念佛念到一 心不亂,你心不顛倒,你往生阿彌陀佛國不是這個身體, 是你念佛的功德成就 另一個身體到阿彌陀佛國去, 這個身體不能去的,這個身體很明顯地在這裡腐 爛了,不能去的嘛! 當然,如果你現在修學聖道,你得到了神通,比如說是你得到阿羅漢,你有六種神通具足,你可以去,你這個身體可以去,可以到阿彌 陀佛國去,但是不能常在那裡住,因為這個身體在那裡不合適,暫時可以,還 是得要回來,這個身體還是要丟在這裡的。 你是到天上去,你這個身體也是不 能去; 也是這個身體在這裡壞了,然後你的功德成就另一個身體到天上去的, 也是這樣子。所以你不必看經上 說「 女人不能成佛,阿彌陀佛國世界沒有女人 」,你不要擔心這件事。

這一段是「 大義門功德成就 」,是這樣的意思,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