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長老: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問答)

【答】:這件事,其實說先有雞也有問題,說先有蛋也有問題;但是你還要問我這個問題,我想你心裡面可能有一個想法,你的想法應該告訴我。但是現在,你若願意告訴我,我就歡迎你告訴我,如果你不告訴我也可以,我講我的想法。

佛法上也解釋了這個問題,我們先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就是我們地面上的人是怎麼回事?在經論上解釋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並不是胎生,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原來都是化生,就是不需要父母,沒有父母的,就是無而忽有,忽然間就有一個人。那麼這個人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二禪天來的。色界天有初禪、有二禪、有三禪、有四禪,從二禪天;二禪天的人死掉了,來到我們這裡來,忽然間就有人。而這個人這個時候,身體也是有光明,也能飛行的。

這個人來到這個地面上來的時候,壽命也是特別長的,但是他看見了地面上有營養的東西,吃了,逐漸地逐漸地這個人就有欲了、有欲心;一有欲心,就有男女的分別了。有了男女的分別的時候,於是乎就有夫妻的這些事情,於是乎就有胎生了,人是這樣子。那麼其他的這些萬物,這棵樹或者是那朵花怎麼來的呢?這是由他方世界的種子來到這個世界來,由種子,從種子來的。現在這個雞和蛋,就是最初的時候,也就是先有雞也可以、先有蛋也可以,就是都是化生,忽然間就有,但是都是業力。

這個雞原來也就是人,人造了罪業的時候,就變成畜生了,雞就是畜生這一類的。初開始的時候,也沒有雞也沒有蛋,那它怎麼會有這麼一個眾生呢?就是都是化生,忽然間就有了,都是這樣子,就是這樣子有。這個時候化生,先說化生蛋也可以,先說化生雞也是可以,就是這樣子,但是它並不是最原始,因為在前面還有事情的,就是這麼回事。像我們人,如果你不相信佛法,你不學習佛法,你不知道有業力這個問題,不知道業的問題。我們人也好、畜生也好、雞也好,都是由業力得的果報,就是這樣的;如果沒有業,這件事沒有,沒有這件事。這個問題就這麼回答了。

【答】:這件事,你問我這個世界最初怎麼開始的,就是一切一切最初怎麼開始的?我肯定地告訴你:從你的妄想開始的。因為佛教的理論,一切一切是你心創造的,從你的心的妄想開始。

譬如說這個毒蛇,人死了以後會變成毒蛇,人怎麼會變成毒蛇呢?因為你的瞋心太大,你臨死的時候憤怒,瞋心大,所以死了以後就變成毒蛇了。就是你的瞋心是那毒蛇的開始,就是這樣子嘛!色界天上那個人,原來色界天上沒有人,那怎麼有的?就是人間的人放棄了欲,肯修學禪定,從這裡開始有色界天上的人。地獄裡邊沒有人,沒有人在地獄受苦,怎麼有了呢?就是你造罪業太厲害了,死了以後才到地獄去。所以地獄怎麼開始的?就是從你作惡的心開始的,就是這麼回事,就是這麼開始的。所有的善、所有的惡,都是從我們心開始的,一切一切都是這樣子。

但是,你能再提出個問題嗎?心怎麼開始的?你應該提出這個問題。佛有這種智慧,心怎麼開始的?佛教的理論,你心一動,就造成一個力量,這個力量就儲藏你的心裡面,將來你那個心出現,就是由這個力量又出來一個心,就是這樣子。比如說這個人他的性格,他生來就是性格很調柔、很和平,容易和人共處,他這個心怎麼來的?就是他前一生這樣栽培過,這樣栽培了一個和平、調柔的力量儲藏在心裡面,這個力量發生作用得果報,所以你今生就是這樣子。如果你前生就發脾氣、憤怒很厲害,那麼你今生再做人的時候還是這樣子,所以那個小孩子生來就脾氣很大,他一鬧起來不得了,他前生栽培的,他前生栽培這樣子嘛!都是你自己栽培,都是你心的栽培,「一切唯心造」,就是這麼意思。

這個世界也是你的心,我們剛才說到這個人是女人,這個人是男人,我們就是有這個身體嘛,這個身體就是這個是女人,這個是男人,實在來說就是你的心!這個身體是一個影像,不是真實的,如果你能夠修學禪定,多少修學好一點,感覺沒有身體了,不感覺有身體了。所以那個身體的有、是沒有,是你的感覺,離開你的感覺,另外沒有身體可得。當然我這說話就是唯識上的道理,但是事實的確是這樣子,就是你的感覺,都不是真實的!男人的身體也不是真實,就是你的妄想;女人的身體也不是真實,也只是你的妄想;你妄想變了,你的果報就變了,都不是真實的!

比如說你這個人常好發脾氣,常好做惡事,雖然你繼續還是人,但是你這身體有變化。如果你這個人常常地孝順父母、恭敬師長、同情一切苦難的人,常會做功德,心裡面很良善,你常常這樣做,你身體就有變化,和作惡不同,作惡同作善也不同。這就是證明這個身體和你的心理有關係,你的思想來決定你身體的相貌、命運,都是這樣子。佛教的理論是這樣,這個理論說起來也好像……真的嗎?但是你可以這樣實驗,你會感覺到的確是這樣子。

所以這個世界怎麼開始的?就是我們的業力,我們這個業力同時會創造我們這個生命,同時也創造生命所在的地方,也都是我們業力的創造;離開你的業力,另外沒有這件事;業力就是你的妄想。

【答】:這很簡單,比如說是我在這個地方,我不高興住,這裡我感到不好,這個地方很多土匪,使令我的生命財產不安全,那我就離開這裡,我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去嘛,這就是出離。說這裡出離,當然就是想要了脫生死、解脫生死的苦惱,想要得涅槃,那你就是要厭離這裡,不高興這個生死的境界。生死是誰?就是你的一念心,你心裡面常常貪瞋癡,這就是生死嘛!你若修學戒定慧,那麼你就得涅槃,就是這樣意思。怎麼樣求出離心?當然應該學習佛法,佛法告訴你人生是苦,這個身體是臭皮囊,不是個好東西;你若相信這個道理,你這樣去思惟觀察,多靜坐,那麼你慢慢地出離心就出來了,就有出離的願望,而不會沉迷在這裡不覺悟,吃了很多的苦頭還不覺悟,我們凡夫都是這樣子,吃了很多的苦頭還不覺悟!這是出離心。

【答】:當然,出離心也是菩提心;現在你說求菩提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就是大悲心。感覺到眾生苦,怎麼能救護他,叫他離苦得樂呢?那麼就學習佛法,佛法能令人離苦得樂,佛法能令你究竟地離苦得樂!學習佛法得大智慧,發大悲心,這菩提心就出來了。如果你感覺到殺一個人不算一回事,不可能有大悲心,不可能的!

【答】:如何往生淨土,可以分兩方面說:一方面就是我們現在多數都是這麼說:我們念阿彌陀佛,你相信有阿彌陀佛國,你能夠發心念佛,能夠願求往生阿彌陀佛國,你能這樣做,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那麼就往生了,這是一種。第二種,你願意修學禪定,願意閱讀經論、修學四念處,你願意有慈悲心,做種種功德利益眾生,你做這麼多的事情回向求生阿彌陀佛國,也能往生阿彌陀佛國,而且品位會高一點的,因為你的功德大嘛!

【答】:「冥想」這個字,是誰翻譯這樣的字?佛教的觀察是有光明的智慧,就是從經論裡面,從佛菩薩講的經論裡面學習,得到大智慧,這個智慧就是光明,用這個智慧去觀察。觀察什麼呢?觀察這個身體是苦,這個身體是不淨、不清淨的東西;觀察這個世界也是苦,觀察一切法是畢竟空;你能這樣觀察,這就叫做觀察。當然這是有條件,你需要修奢摩他,要修禪定,在禪定裡面去觀察,這是佛教所說的觀察。「冥想」怎麼回事我不知道,也不必和它一定要相同。

【答】:制伏散亂心很容易,說起來很容易,但是你辦起來不一定。《瑜伽師地論》告訴你:數數地憶念所緣境,就沒有妄想;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念這個所緣境。比如說你以出入息作所緣境,你一直地念這個所緣境,不要忘了,就沒有妄想,其他的妄想就沒有;你若忘了所緣境,這妄想就來了。這是很簡單,但是你做起來怎麼樣?做起來,不要緊!就是今天沒有成功,你繼續做,終究有一天會成功的。

我也常說這件事:你為什麼貪心那麼大?你為什麼瞋心那麼大?因為你常常地貪、你常常地瞋,所以貪心、瞋心大。就是你貪一回,造成一個力量,熏習在你的心裡面;你再貪一回,造成個力量就增加原來那個貪心的力量,你常常這樣貪,那個力量越來越大。那個力量越來越大,你的貪心就大;瞋心也是這樣子,疑惑心也是這樣子,所有的心都是這樣子。現在你想要制伏這個散亂心也是這樣子,常常地念這個所緣境,你有一分鐘的寂靜住、不散亂,就熏成一個力量,熏成一個寂靜的力量。

第一支香有一分鐘,第二支香做到三十分鐘的寂靜,就加強原來那個寂靜的力量,又加強;今天也這樣修,明天也這樣修,這個月也這樣修,下個月也這樣修,你今年也這樣修,下一年也這樣修,你長期這樣努力,終究有一天那個力量強大起來,你就沒有妄想了,心裡面就有了禪定。道理是一樣的,貪心也是這個道理,瞋心也是這個道理,定也是這個道理,你的智慧也是這個道理,道理是無差別的,都是這樣子。只要你肯努力,你長時期地這樣努力,就成功了。

【答】:廣欽老和尚另外有特別的方法,我不知道,但是這句話是可以。「念到定來便是禪」,不過這個只是有一點定,因為若按佛法來說,這裡面一定要有慧,有定也有慧、有慧也有定,這叫做禪,不能說只是定就是禪,那不是佛法的禪。不過我這樣說,對廣欽老和尚不恭敬了。但是,我們去讀經論,經論不是這樣子說。經論上說:你常常觀察、憶念所緣境,常常觀它,修四念處,也修奢摩他、也修毗缽舍那,終究有一天成功了,就是得到禪,得到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得到三三昧,那麼你就是聖人了,是這樣子。

若只念佛號就可得定這個事情,「只念佛號」這句話,如果你能夠放下,你不到office去做事情,你又能夠把欲漸漸地減輕,能專心地念阿彌陀佛名號,有可能會得定,得念佛三昧是有可能的。當然這其中,你需要多少地學習《瑜伽師地論》,講奢摩他的這件事、毗缽舍那這件事,你有奢摩他、毗缽舍那的知識,然後加上念佛,這有可能會得到念佛三昧。如果你對於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知識一點也沒有,你只是念阿彌陀佛名號,我看是很困難,想要得念佛三昧很困難。我的想法是這樣。

【答】:「無相念佛」就是修四念處了。現在問題是說:什麼是佛?你要知道什麼是佛,這是個問題!你若知道這件事,「無相念佛」的道理也就明白了。《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都是說念佛三昧,《金剛經》說的念佛三昧,這就是念佛三昧,這就是無相念佛,無相念佛就是這樣子。

不是說你對於經論沒有學習,只是念一句阿彌陀佛,這不是無相念佛。你若經論沒有學習,你也不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佛你也不知道。我們讀《金剛經》:「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就是佛;我們讀《大品般若經》上也是說

「如來者,諸法如義」,也有這個話,但是《大品經》上又說「得一切種智,名為佛」。什麼是佛?經上佛說的話,是這樣意思叫做佛。你若是念阿彌陀佛名號,我們說有阿彌陀佛國、有阿彌陀佛,我們知道這件事,但是你對於

「諸法如義」不明白,那還是有一大段距離的,那不能說那是無相念佛。

「無相念佛」,實在來說就是《心經》上這句話:「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無相念佛的意思。無相念佛實在就是禪!當然我不是說禪宗的話頭禪,不是這個意思。也就是禪、也就是四念處,這就是無相念佛,應該是這樣說。

【答】:這個正知見就是要逐漸地栽培,不是一下子會成功的,不是一下子就得到正知見。當然,學習《金剛經》也是能得正知見,但是我感覺到《金剛經》,

初開始學習《金剛經》,你也很難明白《金剛經》的正義,也很難。我感覺

《大智度論》還比較好(但是《大智度論》也不是容易學習),因為《大智度論》也說到善惡果報,我們學習正知正見,從善惡果報這地方開始。一開始就學《金剛經》,太高一點。《金剛經》說一切法空,我們有可能會搞誤會了,「空了就沒有因果了!」也可能容易這樣子。你若學習《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它是說有善惡果報的,也是說諸法空的,說諸法空而也有善惡果報,有善惡果報而又說諸法空,你能在這裡得到信心,那就是得了正知正見了!因為若是學習佛法的時候,還不相信有善惡果報,這是不能有正知正見。說是「我相信有善惡果報」,「善惡果報」這是起碼你要有這個智慧,但是你還是不容易得正知正見,只是小小有一部分而已。

我說一件事,不是我們中國,可能這件事是在印度,印度一個受三歸五戒的居士。有一天看見一個放大光明、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麼一個人,見到面了,為他演說無量無邊的妙法。說完了的時候,這個受三歸五戒的居士,不是出家人,他說:「你不是佛!」會說這句話。我們可以嗎?我們能不能?我們看見一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要說三十二相,看見三十相的,還沒有說話,你就磕頭了,「哎呀!這是佛來了!」你就會這樣子。

也有人寫文章,不要說三十二相,只是有一相,「哎呀!真不得了,這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了!」就是讚歎得不得了。你若見到三十二相,不是默然,説了很多的話的,而這個居士說:「你不是佛!」這個居士憑什麼會說出這種話來呢?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問:「你怎麼知道我不是佛呢?」

「因為你說的話是邪知邪見。」他有這個智慧知道,於是乎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出原形來了,是個魔王。這個魔王就是讚歎釋迦牟尼佛了不起:

「連個五戒的居士都知道我是魔王。」

所以,我們今天的佛教徒,第一個,你要能知道、相信善惡果報;你沒有這個,那根本就不是佛教徒了,要先相信善惡果報。第二個,你要知道什麼是佛法。當然這個地方有深義了,那就是要讀讀《金剛經》,要學習《金剛經》,學一學《大智度論》。我說這話,當然這話就是很難了。你去學《大智度論》,你學一學,也不是容易。學學《瑜伽師地論》,這都是佛法,詳詳細細地告訴你成佛之道這條路怎麼走。

我們現在的佛教徒有什麼問題呢?就是片段地學了一部分的佛法,不能全面地學習一條成佛之道,不能,所以我們對於佛法的認識不夠。於是乎,學了一點佛法,再加上自己的邪知邪見,再加上一點佛法,就這樣子就是講經說法了。所以弄到現在,佛法一直地向下降,就是牛奶裡面加了水,愈加愈多,牛奶的味道都沒有了,佛法就滅亡了,是這麼回事。

所以,怎麼樣學習正知正見呢?要讀《瑜伽師地論》,我認為應該這樣,讀《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不是介紹一部分的佛法,不是,它是全面的佛法;當然有一部分是偏於唯識。所以我認為你學習《瑜伽師地論》,然後再學習《大智度論》,也可以學一學《起信論》,就是全面的大乘佛教都學習了,然後你這個時候你就會有正知正見了,你會有正知正見。如果說是你學片段一小部分的佛法,你不能多學,你的正知正見很難建立起來,很難建立。

尤其是我們還有一種人,偏歡喜禪,就是歡喜看禪師的語錄;禪師是了不起,但是他說的話,你沒有經論的基礎,你不知道他說什麼。「萬里無寸草處去」,這句話什麼意思?你很難明白,沒有經論的基礎,這句話不懂、不知道的。「不與萬法為伴侶」,這都是了不起的話,但是你很難明白它的正義,如果你不學習《阿含經》,你不學習《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這句話容易走偏,容易偏了。你自己認為是懂了,實在是沒有懂!所以,學習正知正見,就是要學習這些佛法才能有正知正見。

我也曾經說一句話(當然我說這話,可能人家聽見也不是味道):我們佛教徒雖然說是很多很多,有正知正見的人不是很多!也不是說他沒有正知正見,就一定有邪知邪見,也不是;可能他也沒有邪知邪見,但是也沒有正知正見,就是這麼一個平平的境界。但是,他若遇見邪知邪見的人,跟他學,那就有邪知邪見了,也是邪知邪見。也有的人沒有跟任何人學,但是他的第六意根利,他自己常會思惟,思惟思惟就邪知邪見了,也有這種情形。說思惟思惟,自然得正知正見,這樣的人很少,很少有這種人。

剛才講《往生論》曾經提到,就是念佛法門非常好,念阿彌陀佛,你的誠心一直不間斷地念阿彌陀佛,你的誠心願生阿彌陀佛國,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就往生了,這是非常好,好過你能講經說法、寫文章,講經說法、寫文章未必能往生,因為你沒有念佛,你沒有求生阿彌陀佛國的願,那你就不能往生。這個人他沒有學習很多的佛法,但是他就誠心念佛,回向願生阿彌陀佛國,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就往生了,非常地殊勝,但是也不容易,也不是容易。

如果我們沒有讀過什麼書,我們的野心不大,我就是安分地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可能成功了。但是我還讀過書,我有很多知識,「你就叫我念佛,我不行的,我要去這樣子、那樣子」,結果阿彌陀佛也沒念好,其他的佛法也沒成功,阿彌陀佛國也沒有去,那麼來生幹什麼?來生隨業流轉,還是在這裡流轉生死。我認為將來這個世界上人很苦,因為現在佛教就很衰微嘛,將來你很難遇見佛法,不容易遇見佛法的。不遇見佛法,那麼你就是沒有正知正見,更不容易有正知正見,就是迷迷糊糊在這流轉生死了,不是很苦啊!所以這個事情很難。

若是你不能夠侷限自己專心念佛,「我還要多求!」結果也沒有搞好,那怎麼辦呢?那就是兩個辦法:一個辦法,不要求那麼多,我就專心念佛求生淨土。如果能把握得住,你就成功了,這個辦法也可以。第二個辦法,如果說是我念佛,我有問題還不能解決,那你若是對於佛法真實有信心,你要深入經藏學習佛法。初開始學習,很難不去親近善知識,你沒有人的幫助,你初開始困難,就是要聽人家講解。

我告訴你一個方法:你對任何人不要完全相信,連我在內,不要完全相信,但是怎麼辦?暫時我就跟你學,學的時候不要半途而廢;我跟你學《金剛經》,有始有終把它學好,然後我再跟別人去學,跟這個人、跟那個人學。這樣學,你的程度就提高了,你會不需要別人,「我自己可以學了」,這時候要尊重佛的法語,你就得正知正見了。中間遇見惡知識不要緊,沒有關係,因為你還不斷地學習。

你把這句話記住:「我不完全相信你」,但嘴不要說,你嘴不要說。我想:由他的幫助,他懂得多少嘛,他對你初開始有幫助,你就是這樣學,常常學常常學,你程度會提高。我是很幸運,我都遇見善知識,沒有遇見惡知識,但是我的程度漸漸提高了,我就可以自己學。我自己學,初開始也是感覺難一點,其實我就是離開善知識太早了,但是我自己不斷地閱讀經論,也有人請我講,請我講實在就是鼓勵我學;我要給人講,我要預備,就是學嘛,所以我也很感謝人家。等到達到一個程度了,自己學不困難。小小有點問題的時候,不要緊,你放在那裡,終究有一個時候,「讀到這個地方明白了!」就是這樣辦法就可以了。

【答】:這件事,當然這話就是這麼說,我也不太明白。可以這樣做,比如說是你歡喜讀《金剛經》,也可以讀一讀《無常經》,有一本《無常經》也可以讀一讀。當然,你若歡喜讀《瑜伽師地論》更好,但是《瑜伽師地論》太長、太廣,你可能沒有耐心煩,沒有味道了,「這一段文有歡喜心,那一段文我不歡喜,不願意讀了!」這就不是一回事。你從經論上學習無常的思想,從經論上學習到「人生是苦」,「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你學習這樣的思想,深入地思惟觀察,這感情的問題應該會解決了,會解決的。世間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無常的,不是永久的。

我是聽人說(因為我不懂英文,我是聽人說),美國這個地方,你申請做什麼,要填表格的時候,那上問:「你離婚多少次了?」還有這個話,這是感情有問題。其實古代也有這種事情,我現在說一句不恭敬的話,孔夫子也是離婚了的,你們知道嗎?孔夫子也離婚了。但是,台中的佛教蓮社寫的

《孔夫子傳》上沒有提這件事,但是你讀《論語》,《論語》上就說出這件事來,孔夫子把他的太太送回去了,那就是離婚了嘛,也有這個問題。

孔夫子還有一件事,他那傳上沒有說。還有一件什麼事呢?這好像對孔夫子不恭敬;其實我對孔夫子有敬心,不因為離婚影響我的恭敬心,我還是有恭敬心的。孔夫子還有什麼事情呢?是在陳絕糧那個事情,後來知道是誤會了,就是問他:「你現在到哪兒去?」說:「我要到楚國去。」好像是陳國的人,「你不可以到楚國。你若不去楚國,我釋放你;你若去楚國,我繼續地苦惱你。」孔子說:「好!我不去楚國。」那麼就釋放他了。走了多遠的時候,還是去楚國。子路就問:「老師!你已經答應人家說不去楚國,現在怎麼可以說謊話呢?」孔夫子說:「強迫的事情不算數。」哎呀!我看見這裡,孔夫子他也有善巧方便,不是固執的人,他不固執。不過,這個話是順便講來的。

總而言之,我們人間有感情的問題,要用理智來克服,就是要修這無常觀,觀察無常、苦,把這感情的問題解決了它。總而言之是這樣子,願意做居士,好好地受持三歸五戒,相信善惡果報,念佛也好,你歡喜讀《金剛經》也好,但是求生極樂世界這件事,決定要求生阿彌陀佛國!因為你念佛求生阿彌陀佛國可以,做種種功德也可以求生阿彌陀佛國。小本的《阿彌陀經》是主張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去了;大本的《阿彌陀經》不是這樣子,大本的《阿彌陀經》可以修六度萬行、求生阿彌陀佛國的,那個境界是高了。

所以,我們隨個人的意願,隨個人的條件,隨個人的因緣,如果你能夠做種種功德利益很多人,那你也不妨做這件事,做這件事回向阿彌陀佛國也好,也可以這樣求生阿彌陀佛國。做居士,要受持三歸五戒,相信善惡果報,不要做錯誤的事情,然後自己念阿彌陀佛也好,做種種功德也好,求生阿彌陀佛國。如果你感覺到出家好,那麼你用這無常觀、用苦觀來鼓勵自己,那麼就好好出家。

我勸一個居士,這個居士問我:「是出家好?是在家好?」我就說:「出家好。」那麼他到台灣去見印順老法師,問老法師:「是出家好?在家好?」印順老法師說:「在家好,不要出家。」那麼回來這個居士就告訴我:「你說勸我出家,印順老法師說在家好。」我的想法是這樣:如果你出家,你沒能學到正知正見,那還不如在家也好;如果你出家,你的條件夠,你能深入經藏學習佛法,得正知正見,你又是有學問能弘揚佛法,出家好,你的功德更大。

我認為出家好,當然也是有條件的。就是你要能夠出家以後你不要懈怠,你要精進地學習佛法、精進地修學四念處,提高自己的品德,不會跌倒,你能夠有佛法的精神、氣分,在你的身口意上有佛法的氣分,你能夠自己修行也好,有因緣弘揚佛法也好,你不會破壞佛法,你出家好。如果是你出了家,邪知邪見,你就是破壞佛法了,那就不要出家,所以,出家也好,不出家也很好,各有道理。

【答】:這個事是這樣,這位大師可見是有大慈悲心,感覺到地獄眾生很苦,願意度化他們,這是很了不起的人。可是臨命終的時候淨土現前,「既然不願意生淨土,為什麼臨命終的時候淨土現前?」因為他心清淨,所以淨土現前,這也是符合的。但是,他沒有往生佛世界的願,還是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的。這位大師很了不起!當然這個事情,他不願意生淨土,他可以再來人間,再來人間學習佛法、弘揚佛法度眾生,這就是救護地獄眾生;在人間弘揚佛法,就是解除地獄眾生的苦惱,是這麼意思。

已經到地獄的眾生受果報,任何人無可奈何。我們看經論上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到地獄去,那是大阿羅漢的境界,可以降大雨把地獄的猛火滅了,使令地獄的眾生暫時地痛苦消除,沒有痛苦,只是暫時的,你不可能永久在那降雨,所以地獄的猛火還是起來會燃燒的。所以,只有在人間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不要做惡事,就不下地獄了,這就是救護眾生了,只有這樣子。

【答】: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聖人,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凡夫,有凡聖的不同,是不一樣的。但是,你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在禪定裡面修四念處,就能得聖道,可以得阿羅漢,所以得禪定也是不錯的。但是你若不修學聖道,就是凡夫;等到禪定失壞了,還在生死裡流轉。若是得了阿羅漢,再不生死流轉了,還是不一樣的。我們在這三天學習《往生論》,我們非常感謝天親菩薩的慈悲,能開示這樣的微妙法門,我們學習……但是還沒有講完,時間不夠。但是可以這樣說,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是主張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的,也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但是主張修定、修慧,觀想阿彌陀佛國依正的莊嚴功德成就,這樣子願生阿彌陀佛國;和我們現在流行的淨土法門不一樣,不是一樣的。

但是我們若把《阿彌陀經》背下來,我們背《阿彌陀經》的時候,你一句一句地背,也就有這種味道,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如果你念大本的《阿彌陀經》,你對阿彌陀佛國往生的願力會更懇切,會更受到感動。所以,你不要光是念阿彌陀佛名號,也讀經,讀這個大本的《無量壽經》,讀小本的《阿彌陀經》,能背下來是更好。背下來,你一天背一遍大本的《無量壽經》,背一遍小本的《阿彌陀經》,不得了!你的功德無量無邊,決定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因為人的心,心隨境轉,都是不自主的。你若是常有經論在你心裡面,誦這一遍,你的道心就起來了。如果你不背下來,念阿彌陀佛也是好,但是你若是看看報紙,再看看塵勞的花花世界,你的心就不是了,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心隨境轉。所以,你若願意求生阿彌陀佛國,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稍微地要謹慎一點,要約束一點,你不要放縱它,那麼你往生阿彌陀佛國是有希望的。

我也多謝王居士,多謝各位居士,我們能有這個因緣在這裡學習《往生論》,使令我也生歡喜心,我也非常歡喜,多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