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敬三寶
第 1 堂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法友,阿彌陀佛!我們佛教徒不管是出家的、 在家的佛教徒,完全是以三寶為根本的,所以對於三寶: 佛、法、僧,應該有 正確的認識。怎麼叫做歸依三寶?我們應該學習學習。
我先解釋什麼叫做歸依?「 歸依」這句話,也可以叫做歸趣, 也可以叫做 歸命,也可以叫做歸敬,同是一個意思。
「 歸趣 」是 什麼意思呢?陶淵明有一篇文章叫 做「歸去來辭 」,歸去 來,「去」 是離開了家, 後來又回到家裡來, 所以叫做「歸去來 」。 現在這裡邊也似乎有相 同的意思。 趣, 歸趣,「 趣」是你要到一個地方去,你向那裡去, 就叫做「趣 」。到什麼地方去呢?這裡是說, 你歡喜的地方你到那裡去, 叫做歸趣。但是從佛 法的道理來講, 是從黑暗的地方到光明的地方去,叫做歸趣; 從苦惱的地方到 安樂的地方去,叫做歸趣。你有這樣的意願,你要到安樂的地方去、到光明的 地方去; 事實上你還沒有,你還沒有到光明的地方、 沒有到安樂的地方。 你現 在居住的地方不滿意,使令你苦惱,你想要離開這裡,到光明的地方去, 叫做 歸趣, 是這樣意思。
但是在佛法上說, 什麼是光明的地方? 什麼地方是安樂的地方?那就是涅 槃那個地方, 就是一切聖人, 佛、大菩薩和阿羅漢和辟支佛, 這一切的聖人( 不是凡夫 ),聖 人清淨的智慧所覺悟的那個地方, 那就是涅槃。 如果用我們凡夫的 語言容易明白的話,就是安樂的地方、 就是光明的地方,安樂和光明的地方就 是涅槃 。「涅槃」 那個地方是個大光明、 大安樂自在的地方, 是我們一切佛教徒 所嚮往的那個地方, 叫做歸趣, 是這樣意思。
「 歸依」又叫做「 歸趣 」, 但是用「依」這個字, 再加上一個字叫依止,「依 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居住的地方, 你居住的地方就是你依止的地方,你 依止的地方就是你居住的地方。我們凡夫,我們的思想,我們內心的活動,我 們心在什麼地方活動?我們的心就在色聲香味觸在這裡活動, 在這個塵勞的世 界在這裡活動,煩煩惱惱、 是是非非、 辛辛苦苦的地方,在這裡活動。但是一 切聖人他那個清淨心,在第一義諦那個地方,在離一切相那個地方,在那個地 方住。 這個「依」就是居住, 就在那個地方住。和我們凡夫不一樣的。
現在說這個「依 」, 也就是聖人居住的地方是我們嚮往的地方, 也還是「涅 槃」的意思 。「 歸依」這個字可以這樣解釋。
這樣解釋, 如果我們再描述一下,再重新說一句, 就是我們想要這樣。 剛才說過,你沒有到光明的地方去,你沒有到安樂的地方去。 我們接觸了佛法的
時候,我們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 我心裡面感覺到「 是的! 我要到佛菩薩所居 住的地方去, 我要到涅槃那裡去 」,你 只是有一個願, 事實上你還沒有到, 所以
「 歸依」這個地方有「願」的意思, 就是你有這樣的願望而已。有這樣的願望,也就會有行動。 如果你只是願望,沒有行動,那這個願是假的,不是真的;你 若真是有願的話, 你一定會有行動。所以願裡面還有個行,有個「行」的意思。按佛教通常說的話,就是修行,開始有多少修行了。 最低限度你會拜佛, 你會 禮拜佛、你會念佛名號、你會學習靜坐、 會讀經,這就是開始行動了。
「願」裡面有「行 」,而「願」之前一定還有 「信 」,你相信才能夠願 、 你才有行, 所以「願」 的前面有「信 」,「願」 的後面有「行 」。 這樣說呢, 什麼叫做歸依?信、願、行就是歸依。你對於佛法有了信願行,你就是具足了歸依的 意思了,是這樣意思。所以我們若是歸依三寶了以後,有人問你: 什麼叫做歸依?你可以回答他: 我對於佛法有了信願行, 就叫做歸依。可以這樣回答這個 問題。
「願」 這個地方, 我們通常說「發菩提心 」, 實在「發菩提心 」, 這個「心」 也就 是「願 」,發菩提 願。就是我們平常虛妄分別的這個心,有的時候起了貪心, 有的時候發脾氣起了瞋心,有了疑惑心,有了高慢心,有各式各樣煩惱的心, 就從這個心裡面發出來一個菩提願, 像從糞土裡面長出來一枝蓮花,這是一個 很希奇、 很希有的事情,十方諸佛皆大歡喜! 若是我們歸依三寶了,我們自己 也不感覺到什麼,但是佛菩薩都歡喜這件事。
所以這個地方, 什麼叫做歸依? 是信願行的意思。 但是經論上的解釋, 歸依有「救護」的意思, 歸依是救護的意思。 在佛菩薩這一方面來看,看我們在 欲界、色界、無色界裡面流轉生死; 我們有的時候跑到天上去享天福了,有的 時候跑到地獄去了,跑到餓鬼、跑到畜生世界去受苦了,從三惡道出來又來到 人間了,來到人間比三惡道是好一點,但是還不如諸天, 人天雖然是比三惡道 好,但不是永久的,又跑到三惡道去了,就是老是在這裡流轉, 在佛菩薩來看 是很苦惱的地方。 所以佛菩薩發了大悲心來救護我們,救護我們從苦惱的地方 解脫出來,到安樂的地方去,所以「 歸依」就是救護的意思。 你若能夠歸依三 寶, 就能得到佛菩薩的救護了,是這樣意思。
在我們自己這一方面來說,我們對於佛法有了信願行,所以叫做歸依; 若在佛菩薩那一方面來說 ,「救護 義」是「 歸依」 的意思。 為什麼佛菩薩能夠救護 我們呢?因為我們有信願行了,所以佛菩薩才能救護我們。 我們為什麼要信願 行呢? 因為佛菩薩能救護我們 。「 救護義」 和「 信願行義 」,是一而二,二而一 的事情。就是在佛菩薩那一方面來說, 救護義是歸依義; 在我們這一方面來說,信願行義是歸依義。 還是有一點差別,一而二,二而一,這樣解釋。
這樣解釋「 歸依」的意思, 是我們接觸了佛法以後, 或者是你已經出家了, 做了出家人了, 你在佛法裡面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從內心裡面有了願,有了 信願行了,這時候你具足了歸依的意思。如果對於佛法不具足信願行,不是那 麼明顯地具足信願行的意,但是也有舉行了歸依的儀式,也曾經這樣做; 因為 我的好朋友勸我歸依,我也就舉行這個儀式了。或者我的師長信佛,他勸我去 歸依,我不能違背他的意願,我也歸依。 這樣子呢, 是信願行的開始。信願行 的意是不具足,但是開始了, 也是可以,就名之為結緣式的歸依。若是你本身 對於佛法能深入地學習,從你的虛妄分別心裡面生出一枝蓮花來,生出來信願行的功德了,這是真實的歸依。這個結緣式的歸依, 慢慢地進步就會到真實的 歸依,也是可以; 這兩種歸依在佛法裡面都是合法的。歸依的意思就講到這裡。 現在講什麼叫做「佛、法、僧 」。
「佛 」,這 不是中國話,這個字是中國字,但是不是中國話,是印度的梵語, 印度的梵語是佛陀耶,是三個音聲,三個音。 但是我們中國人歡喜簡略,把那 兩個音省掉了,就保留一個音 ,「佛 」, 這樣意思。翻到中國話是覺悟義,覺悟 的意思。 就是覺悟真理了,就名之為「佛 」。
覺悟真理這件事, 所有的佛教徒,如果你能夠逐漸地學習佛法,你能夠不 間斷地、 長時期地去學習,也就會覺悟真理,但是這是從文字上的覺悟,這還 是凡夫境界; 能夠離文字相的時候而有所覺悟, 那是聖人的境界。當然這件事,在我們的心情來看這句話 ,「 離文字相而能有所覺悟」 這句話, 不可思議! 離文 字怎麼能覺悟呢?這是一個問題。
離文字相的覺悟,所有的聖人都能達到這個境界,就是初果須陀 洹(初果 )、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乃至辟支佛,乃至一切大菩薩、 一切佛都能達到這 個境界, 但是唯獨佛是最圓滿的。 其他的聖人還沒有佛那麼圓滿,所以不名之 為「佛 」。 唯有究竟圓滿的聖人才名之為「佛 」。 這樣說, 能覺悟真理就是智慧 的意思, 是智慧的意思, 能有所覺悟是智慧。 但是覺悟真理的人他有一個表現 於外的相貌, 是清淨; 他一定是身清淨、口清淨、 意清淨,沒有煩惱的汙染, 表現於外的相貌是這樣的。
若是你說你覺悟真理了,你的三業還不清淨,你身發出來的行為不清淨, 你說出來的語言不清淨,你內心的思想也不清淨, 你說你覺悟真理了,不是真 實的,那還不及格的。 所以,覺悟真理了,一定是內心是清淨的,遠離一切汙染。按 佛法來說,就是斷滅了一切的煩 惱,那麼這 個 是「 斷 」,剛 才說那個 是「 智 」,智慧的功德、 有斷煩惱的功德, 智、斷是兩種功德。
圓滿地覺悟了真理的人, 他表現於外的相貌是清淨。但是第二個相貌 是「慈 悲 」, 他一定還是慈悲的。 所有的聖人, 佛法裡面的聖人都有慈悲心。 就是說我
們沒得聖道的佛教徒,都還有多少慈悲心,何況得了聖道的這些聖人, 都有慈 悲心。但是有慈悲心有兩種: 他在世的時候,他這個生命體還存在的時候,他 有慈悲心, 你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困難, 你請求他幫助你, 他可能會還幫助你, 可以幫助你。 若是他這個生命體不存在了以後,你想要求他做事情不行了,他 不管你了。 這可見他的慈悲心有時間性,不是永久地慈悲,是暫時地慈悲,這 樣的聖人還不能名之為佛的。 只有是大菩薩和佛是永久的慈悲,他永久保留他 的生命,這個生命壞了、 繼續還有一個生命,那個生命也不是永久的, 以後還是繼續有生命,無窮無盡的,他在我們凡夫的世界弘揚佛法、 廣度眾生,是他 的大悲心的行動,有大悲心! 但是菩薩的大悲心沒有佛那麼圓滿, 所以唯獨佛 智慧圓滿、 清淨圓滿、大悲心也是圓滿,才名之為佛。
這樣說, 智、斷,這個大悲心就是「 恩 」。恩 者,愛也。 父母恩, 恩字當什麼意思? 你查查字典 ,「恩」 者, 愛也, 是愛的意思。 就是佛有大慈悲心, 就是 對一切眾生有愛心,眾生在苦惱的境界裡面生活,佛的愛心一直不斷,一直愛 護我們, 要救護我們。 所以佛有恩德, 有智德、斷德、恩德, 這是三種功德。這三種功德, 唯獨佛是圓滿了; 菩薩也具足多少,但是不圓滿。阿羅漢的聖人 還不如菩薩,菩薩還不如佛。 所以三德究竟地圓滿了,名之為佛。
我們若歸依三寶了, 什麼叫做歸依佛? 你說: 三德圓滿的名之為佛。 我們 可以這樣回答他。但是在我們這個世界, 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所歸依的。我們這個世界的佛法,是由釋迦牟尼佛覺悟而宣揚出來的,我們並不是聽別的 佛來為我們說法。當然,我們現在的世界,佛也入涅槃了, 但是由佛說的法展 轉地流傳到現在, 我們從這裡,我們才知道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告訴我 們: 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佛,西方極樂世界阿隬陀佛,當來下生彌勒佛,十方 三世佛。這是因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我們才知道這件事。
但是佛與佛是平等的,是無差別的。 所以, 我們歸依釋迦牟尼佛,也就是 歸依阿彌陀佛, 也就是歸依藥師琉璃光如來, 是無差別的。所以, 我們不要說:
「我只歸依釋迦牟尼佛! 」不應該這麼說。 我們應該說 :「 歸依釋迦牟尼佛! 歸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應該這樣說。
我順便再解釋一下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這個名字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 佛 」, 在《 大般若經》上, 玄奘法師把它翻成中國話, 翻個「能寂 」, 這樣翻譯。翻個能寂,怎麼講呢? 怎麼解釋呢?它是有一個因緣的。
就是淨飯王的夫人, 摩耶夫人,摩耶夫人要生產的時候,印度的風俗要回 到娘家去,生產的時候不在丈夫家,到她父母家去。 走到中途,在藍毘尼園, 在這花園的一個樹下,悉達多太子就降生了。降生了就不去娘家了,就坐著車又回到迦毘羅衛城, 又回到這裡來。 回來的時候,到了迦毘羅城的時候,發現
一個不同尋常的事情, 什麼事情呢?平常的時候,城裡面的小孩子很吵、 很吵 鬧,等到悉達多太子一入城的時候, 這個城裡面所有的小孩子都默然不吱聲、 不吵了。 淨飯王忽然間感覺到: 今天怎麼沒有聲音呢?不吵鬧了呢?說: 悉達 多太子來了!這個時候淨飯王就給他起名字叫做「能寂 」, 能寂靜, 能把所有的 聲音都寂滅了, 沒有聲音, 寂靜。這樣的原因而名 為「能寂 」。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 悉達多太子十九歲結婚,二十九歲出家,出家以後到王
舍城的一個地方,在苦行林那裡修苦行。修苦行的時候,不只是他一個人修苦 行,還有很多的外道,其他宗教的人士也在那個地區修苦行。修苦行的時候, 也是大家走來走去的,忽然間到這裡,忽然間到那裡,有的時候大家碰面了, 碰面的時候,不管認識不認識,總是打個招呼嘛。 但是悉達多太子在苦行林修 苦行的時候,見到任何人不打招呼,任何人同他打招呼他默然,他就是能寂,所以大家給他起名字叫做「能寂 」。
釋迦牟尼佛的這個「 能寂」 是這樣的因緣而成立的, 所以叫做能寂。
我們佛教徒,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我們對於他的名號,為什麼因緣 叫這個名字應該知道。但是我們中國的古德、大德, 解釋的時候不說這些事情,這兩個因緣都不講,另外有一個解釋,說他心能夠離一切相、 能無分別, 叫做
「能寂 」, 這樣解釋。當然這樣也是好, 也是可以。 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號。 這個「佛寶」 我們就解釋到這裡。
其次解釋「法寶 」, 歸依法 。「法 」這個字, 印度話叫做「 達摩耶 」, 古代的這些翻譯經論的人,把它翻成中國話,叫做「法 」。法這個字怎麼講 呢?「法」 者 ,「持」也 。「法」 這個字在這裡的義, 是當「持」 字講。 這個「持」是什麼 意思呢?就是能保持不變,能保持不變叫做法。
譬如說這一個人, 小孩子的時候是這樣子,嬰兒是一個樣子,幼童是一個 樣子,到少年的時候一個樣子, 到壯年一個樣子,到老年又是一個樣子,他的 相貌老是變,老是在變化,那就沒有「持」的意思。 就不能保持不變, 他老要變,不能保持原來的相貌不變, 那就不是「法」 的意思 。「法」 的意思, 是保持 不變的意思。
世間上的事情,宇宙間的萬事萬物, 什麼是能夠保持不變的?我們世間上 的人,我們常去工作,小孩時候讀書,讀完書到社會上做事,你心裡面追求什麼事情?你有什麼追求的?你這樣不怕辛苦地努力,就是榮華富貴。榮華富貴 也就是欲的意思,就是欲。 你歡喜榮華富貴,所以努力去追求去,你可能是失敗了,失敗了我們不說了,就是成功了,成功了以後會怎麼樣呢?也不會永久 的,終究有一天又失敗了,榮華富貴沒有了。
王安石做宰相, 不是做四年嗎? 四年以後就垮臺了。蘇聯的赫魯曉夫做總 理,也就是做十年。說是到死的時候我一直做領導人, 那死了以後就死掉了嘛,還是不能永久。所以世間上令人迷惑、令人顛倒, 努力去追求去, 而不覺悟的, 這些事都是不能永久, 你不能保持, 你不能永久保持得住的。你雖然不怕辛苦, 你是鼓足了幹勁努力以赴,去追求去,然而過了幾年就下臺了,四年一任,頂 多五年一任、 六年一任, 終究到時候要下臺。 說我不下臺、 我繼續努力,頂多 兩任吧, 連選得連任, 就兩任。不像古代的國王, 可以一直做王。一直做國王, 我看國王也有垮臺的,還是不是永久的。 所以世間上的事情,不管山河大地也 好,人的生命也好,你追求的富貴也好,都是不永久的,都不具足這個「持」 的意思。
什麼才能具足這個意思呢?就是佛菩薩聖人得的「 涅槃 」, 它永久不變,永 久地不變。
我剛才說, 我們從苦惱的地方想要離開這裡,到安樂的地方去,就是到涅 槃那個地方,它有這樣的意思, 能保持不變。 和我們世間的榮華富貴不同。你 到那個安樂的地方, 永久也不變。 所以我們歸依法 ,「法」 就是那個涅槃, 這個 涅槃是最靠得住的地方,不會令你失望的, 不會的。 我們人間的凡夫的境界,我感覺那個地方令我滿意,你真實得到以後,並不令你滿意,會令你苦惱。我 看這樣的事情多得很。 唯有佛菩薩所得的那個涅槃,也就是真理,那個地方最靠得住的。 我們歸依法,就是歸依這個涅槃。
說:「 我是出家人, 我是比丘, 他們在家居士歸依三寶, 我還歸依三寶嗎? 」所有的佛教徒都歸依三寶! 我們出家人做功課的時候 ,「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自歸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自歸依僧, 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一直是歸依的。 這表示只要你 沒有到佛的境界, 你心裡面一直地願意「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 一直是嚮往這個地方, 一直是歸依的 。「涅槃」 是我們的歸依處, 我們心裡面一直想要到 那裡去,我們有這樣的願望,也要有這樣的行動, 要這樣子。 這是我們佛教徒 應該不要懈怠,相續不斷地努力的一個方向, 一直地想要到那兒去的。
如果我們遇見一個境界,我看見這朵花很可愛,你不是歸依法了; 說是我看見有人罵我、 我就忿怒了,你不是歸依法了。 如果你是歸依法,這個花很可 愛、 花面目可憎,都是虛妄的、 都是畢竟空寂的,能離一切相的,你心裡面無 分別住, 這是歸依法, 你心向「法」那裡去了。但是我們初發心學習佛法的人, 多數沒有這樣做。
我們讀《金剛經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 不也, 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 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當然我們拜佛,這是佛像,我們不
應該說這是佛像,應該觀想真實有佛在這裡放大光明,我們在這兒拜佛, 這還是進了一步。 如果我 ,「 這是佛像,我在這兒拜佛 」,那就正好是耶穌教 、 基督 教說我們是拜偶像了。實在說,我們不是拜偶像, 我們不是拜這個像,是拜真 實有佛在這裡。這就是我們進了一步!若是我們不觀想有真佛在這裡,只是拜 像,這是初一步,初一步就是這樣了。但是我們若常常閱讀經論,喔!這樣是 不對,拜偶像是不對的。 那麼為什麼要造像呢? 這是我們記憶力有問題。 如果 我們這屋沒有供佛像,你心裡面能想到有佛嗎?我看, 就忘記了。 有佛像在這 裡, 喔!看見這裡,想起來有佛像; 是記憶的問題。
我們 讀《金剛經 》:「若以色見 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就否認這件事的。 我們應該「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 應該在這裡用功夫 的。但是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多數沒有這樣做。沒有做不要緊,事情是 逐漸地逐漸地進步,不能要求太高嘛! 初開始的時候,你有一點就好了,逐漸 地進步就好了,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件事,知道是這樣子。
這是說歸依法 ,「法」 這個字是指「涅槃」 說的, 在我們現在只是有一個願 望,我們光有願不可以, 我們要開步走, 要從我們這個苦惱的地方向前進,怎 麼樣向前進呢?所以佛菩薩慈悲,給我們一個橋、給我們一個臺階,教我們從 現在這個地方向前進。這樣子怎麼辦呢?所以還有經律論,有文字的,有文字 的經律論這樣的佛法,我們可以從這裡開始用功,可以閱讀,「如是我 聞:一時,佛在舍衛國 」, 這樣子我們就可以有條路向前進了。 如果完全「 涅槃」 是離一切 相的, 是離文字相、離語言相的, 離語言相這個事我們沒有辦法到那兒去。所 以佛菩薩安立種種的文字,安立種種的語言,安立種種的法門,給你說一個陀羅尼咒, 說一部《 阿彌陀經 》、說 《 藥師經 》、說 《 大般若經 》、說 《 法華經 》、說《 涅槃經 》、說 《 華嚴經 》、說 《 阿含經 》,說了很多的法門 , 這是有文字的, 我們可以這樣閱讀、 去思惟, 這也是法寶, 但是這個是方便的法寶 ;「 涅槃」 是真實的法寶。
我們從語言文字的經律論去學習,這叫做「教 」,就是佛菩薩說的話 叫做
「教 」。 我們依據這個「教」 開始修行 ,「教 、 行 」, 修行三十七道品、 修行六波 羅蜜, 或者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靜坐修三三眛,這都屬於修行。由修行慢慢 地就見到涅槃的真理了,「教、行、理 」, 還有加一個「果 」,就 是「 教、理、行、果 」。 就是因「教 」,因佛菩薩說的 這些語言文字,記錄出來就是經書,我們從 這裡去閱讀的學習, 我明白佛法說的道理, 因道理而發心修行, 因修行而得果, 得了聖道; 就是分這麼四種。
或者是把這個「果」 字簡略去, 就是「教、 行、理 」。 什麼叫做「法寶」?我們歸依法, 什麼叫做「法」?就是「教、 行、 理」 這三種。 這個「 理 」, 就是
涅槃這個法是真實的法寶 ;「教 、 行」 這兩種是方便的法寶。 因此方便而能進步 到真實的法,到涅槃那裡去,合起來名之為「法 」。
所以我們歸依「法 」, 什麼叫做「法」?「教、理、行、果 」,或 者「教、 行、理」這三種,這是法。真實的法是「理 」、是「涅槃 」,「教、行 」是個方便。所以我們歸依法的時候, 我們要知道什麼叫 做「法 」?我們可以回 答,「 教、行、 理」 是我們歸依的法。 最理想的是那個「理 」, 但是那太高了、 太玄妙了, 我們 現在的智慧不夠,我需要有「教 」,從「教」這裡開始,然後有「行 」,然後到
「理」那裡去,那麼這叫做「法寶 」。
我剛才說了,我們初開始來到佛法裡邊學習佛法,各式各樣的情形。我歡 喜念咒,念咒也可以, 我歡喜念大悲咒,你歡喜念楞嚴咒,各式各樣都可以。只要是經律論裡邊說的咒,佛菩薩說的咒,我們都可以念,念咒也可以。 我們 歡喜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也是可以。 各式各樣的法門都是可以,這都是我們 初開始來到佛法裡邊, 隨個人的歡喜哪一樣都可以, 不相妨礙 。「 我求生阿彌陀佛國, 我不念彌勒菩薩, 我不到彌勒菩薩那兒去。 」「 我念彌勒菩薩, 我到彌勒 淨土,我不到阿彌陀佛國。」 你不要這樣執著!念彌勒菩薩、 求生兜率內院也 是好,求生阿彌陀佛國也是好,沒有衝突,是無衝突的。 不要說是「 你念阿彌陀佛不對, 我念彌勒菩薩是對的; 我念阿彌陀佛, 你念彌勒菩薩不對 」, 都是對 的! 我念藥師如來、 求生藥師佛國也是對的,十方佛世界願意往生都可以。
不過, 我們在佛法裡面的藏經、 經書很多,釋迦牟尼佛的意思,勸我們到 阿彌陀佛國的經論比較多,這樣的說法比較多。 勸我們到藥師佛淨土、到阿閦佛國去, 也是有,但是比較少。生到阿彌陀佛國,這樣的經論比較多。 但是你若到阿彌陀佛國成功了,一切佛世界都是可以去了,所以不相妨礙。所以我們 歸依法,「法 」裡面有各式各樣的 法,都是融通無礙,不要互相是非,「 你不對!」 不要這樣子。 都是法寶,都是可以令我們得大解脫的方便。 這是歸依「法 」。
歸依僧 ,「僧」 這個字也是印度話, 叫僧迦耶, 或者說僧伽耶, 也是我們中 國人歡喜簡略, 就是保留一個音就是「僧 」, 伽耶那兩個音省掉了。 翻到中國話 翻個「和合 」,「和合眾 」,翻 個和合眾 。「和合 」, 就是大家的思想不衝突, 大家 意見能夠和、思想能夠和。 這件事是不容易的, 這件事很難,大家能「和」很 難很難的; 大家都是有意見,我和你不和, 你和我不和,都是這樣子。 但是釋 迦牟尼佛的大智慧能教我們「和 」,怎麼和法 呢?
第一個就是「見 」,「見和 」,「見」這個字怎麼講 呢?見就是人的見地,也 就是人的思想上的智慧。 你對於這件事有了深刻的認識,別人有不同的說法, 不能動搖你,就名之 為「見 」。如果你對這件事沒有 什麼認識,但是也有個見解, 別人說不同的意見你就動搖了,不名之 為「 見 」,不叫 做「見 」。現在說 這 個「見 」,
就是佛法說的真理。不管是在家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對於佛法的真理有共 同的認識,彼此都是沒有衝突的,那就叫做「見和 」。
但這件事在今天的佛教辦不到。 因為佛教的學派, 有很多的學派,學派與 學派之間就有些不同的意見, 這是不容易和。 這就是末法時代是這樣子。 若佛 在世的時候沒有這個事情,大家都是聽釋迦牟尼佛說法, 遵循釋迦牟尼佛的教 導,修行成功了的聖人,他說的佛法和釋迦牟尼佛說的法也是一樣,所以也是 沒有爭論,一直是和的。所以正法住世的時代,所有的出家佛教徒,大家思想 是統一的,沒有不和這個問題。 這是「見和 」。
第二個是「利和 」。「利 」, 就是生活所需的衣食住這一些事情, 這些事情佛教是利和同均。你是新出家, 你是出家很久了,大家都一樣; 在家居士對僧團 有所供給、 有所供養,大家都是平等地享受,所以這樣子就沒有爭論了。如果 說是你有特權,你享受要特別多一點,這就有問題。
但是我們看出家人的戒律上,佛還是有一些特別施設的地方,就是講經的 法師可以多給他一個生果。 這個生果是橙子, 或者是蘋果, 或者什麼的,大眾 僧分生果的時候, 講經的法師可以多給一個。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有這樣規定。但是上座,年高德劭的大比丘、老法師,大眾僧對他也尊重一點。你新出家, 你要謙讓一點,也有這樣的事情 。「利和 」, 利若是能夠平等、 你能處理得很公 平,大家也都不會有意見,所以也是會「和」了。
見和、利和, 還有一個是戒( 持戒的戒 )。 這個「戒 」, 就是出了家所受的 戒都一樣, 所有的出家人, 所有的比丘都受同樣的戒, 不會因為有個特別的人,
「 你可以不守戒 」,沒 有這回事。 這樣子呢,人也就容易「和」了。
見和、 利和、 戒和, 然後他的身口意也都「和 」。 就是「身 」,「身和」 可以 同住, 同住也好、 不同住也好, 大家沒有衝突。 這個「口 」, 口就是語言, 語言 上大家也沒有衝突。 說是我不說話的時候這個「 意 」, 思想上也是大家互相都是 很歡喜的, 也沒有衝突。 但是這個事情 ,「見 、 利、 戒」 這三個是根本, 你這三 方面是和的,身口意也就和了。如果是見不和、利不和、戒不和,身口意不會 和的。 但是這個是在我們凡夫境界,出了家以後還沒得聖道的時候,佛菩薩安 立的,釋迦牟尼佛安立這個見、利、戒和了,身口意也和; 但這是指凡夫的時 候。
若是得了聖道以後,就是見到歸依法那個「法」的時候,那就是聖人, 到了聖道的時候, 一切都是和合的;「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 他不執著這些事情。說是「 給你們那麼多生果, 一個生果也不給我 」,心 裡不動, 心裡也不動的; 說
「 好的寮房給你,壞的寮房給我住 」,他 心裡不動,他不會在這件事上起分別心。聖人實在是和的, 凡夫不容易, 凡夫要有條件才和合, 聖人是無條件就和合的。
所以 ,「和合」實在是聖人的境界,凡夫是暫時的 、 有條件的可以「和 」,如果 這個條件有問題了是不能「和」 的,凡夫靠不住的!
現在說這個「僧 」, 若是加一個「寶 」,「 僧寶 」, 加個「 寶」這個字的時候,就指聖僧說的, 就是得了聖道以後才稱之為「寶 」。 我們這個臭皮囊裡邊有無漏 的聖道, 這就稱之「寶 」。 如果我們雖然是出家人, 但是你還沒得聖道, 沒得聖 道你的身口意裡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裡邊, 你的色受想行識裡邊, 沒有無漏 的聖道,不能稱之為「寶」的。 但是可以稱之為僧。
現在我們說「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 是指聖僧說的, 是歸依聖僧。 因為聖僧他裡邊有無漏的、有清淨的聖道,有無漏的戒、定、 慧、解脫、解脫知 見的功德,值得人家歸依。如果你沒有成就聖道,你心裡面煩惱還隨時活動, 你值得人家歸依嗎?所以凡夫僧應該慚愧啊!發慚愧心的, 要努力地修行啊! 不然的話你還不能列到寶 ,「寶」這個字還稱不上 的,還不及格的啊!
但是話是這麼說了, 說是我們能發心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能夠深入 地學習佛法修學聖道, 也還是有凡夫僧的關係。這個寺廟是誰發動的? 還是那 個凡夫僧發動的。 這裡有這麼多佛教的寺院,也有很多經律論的經書,也時常 有各式各樣的法會,還都是凡夫僧在那兒發心;你因此而信佛、 你歸依三寶。 說「 我歸依是聖僧, 不是凡夫僧 」,但是與凡夫僧有關係 。「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我是歸依聖僧,我不歸依凡夫僧。」 你說的是有道理,但是你也不必那麼樣執著,還是與凡夫僧有關係, 還是有關係的。 聖僧, 因為他有聖德,他 永久不退轉了, 我們對他容易生恭敬心, 當然這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凡夫僧,也可能很精進用功,有時也可能會懈怠,也可能有什麼問題了, 我們佛教徒看 見這件事心裡面不舒服,這當然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對於這件事,你還 是應該長遠地看這件事, 你不應該只看眼前。
我說一件事你聽聽。佛在世的時候, 阿難尊者有一天到街上去、到聚落去,回來對佛說 :「我剛才 在聚落裡面看見一個比丘, 抱著兩個女人在那裡放逸。」佛說 :「你不要說,他七天以後得阿羅漢!」就是有這件事。
本來這件事不但是阿難尊者看見,還有很多的人會看見這件事,大家在議 論這件事。但是過了七天以後,得了阿羅漢的時候,大家也是在傳「這個人得 阿羅漢了!」 所以也有些在家居士 :「 這個人這麼放逸, 還能得阿羅漢? 我去試 驗、試驗他。」 那麼就是到他那兒去拜訪他, 說是 :「 我聽說你得了聖道, 你能 夠表現一樣事情, 叫我相信你得聖道嗎?」
然後這個比丘說 :「好!」 堆了一些乾柴、柴火,用毛巾(擦面的手巾) 放在乾柴上面, 然後點著火, 火很猛就燃燒起來。最後, 放上的毛巾還是原來樣,
一點火沒有燒; 在猛火裡燃燒,但是它就是不燒。現出這麼一點神通來,給那 個居士看看。但是這個比丘立刻就走了,離開這個地方,到別的地方去了。
當然這種事情我看也是很少,說 是「 七天前還放逸,七天以後得了阿羅漢 」,究竟是少數人,不是所有的凡夫比丘放逸都能這樣子。 但是若是放遠了看, 都是這樣子,只要你在佛法裡面栽培善根,你終究有一天得阿羅漢,只是時間長 短的問題, 終究是得聖道。不但是出家人, 在家居士也是一樣。不管你是懈怠、你是精進,你在佛法裡邊深入地學習佛法、 栽培了善根,終究這個善根有一天 它會發生作用,你就得聖道了,終究有一天得聖道的。所以若往遠了看,你不 必介意這件事 ,「 我歸依聖僧, 凡夫僧我不歸依! 」 不必說這句話, 你不要說這 句話。
我們能夠發心歸依三寶,在佛法裡面能栽培善根,就是成為聖人的開始, 也就是成佛的開始。我們最初也不感覺到什麼,但是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這 件事。我在想, 佛菩薩度化眾生的時候,他不看你是做總統的、是做乞丐的, 他不看這件事, 就看你的色受想行識裡有沒有善根, 就看這件事。你若有善根,佛菩薩就注意你了 。《金剛經》說 :「善護念諸菩薩,善 付囑諸菩薩。」佛菩薩 的大悲心就注意這個人了。
「僧 」, 剛才我們這一段話, 有凡夫僧、有聖僧,聖僧可以名之為「寶 」,不是聖僧稱之為「僧」 可以。但是我們今天的出家人稱為「和合僧 」, 還不是太 合適。因為今天的出家人, 見、利都不和,戒也不是和,身口意也不和, 我們 今天的出家人是這樣。 在家居士亦復如是,也不是和的。總而言之, 出家人、 在家人只要在凡夫的時候是不和,這是末法時代。像法時代好一點,但是正法 時代比較好。 但是我剛才說, 往遠來看呢,我們今天的佛教,大家就是在這樣 的環境裡面栽培善根。寺廟有梁皇懺法會,我去拜佛去, 栽培善根了;打禪七 了、打念佛七了,我去參加,你栽培善根了。末法時代也還好, 還好過完全都 沒有佛法的時候好,還是不錯的。
正法時代,就是得聖道的人特別多。 得聖道的人特別多的原因,就是那個時候的佛教徒,連在家居士都在內,在家居士和出家的佛教徒都在內, 得聖道 的人多。到像法時代,表面上還不錯, 和正法( 時代) 相似,但是得聖道的人 少了。到末法時代,表面上都不像了。 那為什麼叫做「末」呢?「末」就是枝 末,沒有力量了,就是佛法在眾生的心裡面沒有力量 。「 我能寫文章, 我能講經 說法 」,但是佛法在 他心裡沒有力量。 什麼叫沒有力量?不能調伏煩惱。
「 我能把諸法空說得頭頭是道 」,但 是到時候貪心也來了、 瞋心也來了, 就是佛法在心裡面沒有力量。什麼叫做沒有力量? 不能調伏煩惱。 譬如說是他能 夠修四念處, 他煩惱來的時候,四念處就是正念,能把煩惱調伏不動,就是有
點力量, 就是有的。最大的力量,能把煩惱消滅了,心裡面究竟清淨了,那就 是正法住世時代的事情了。所以我們今天的佛教是衰微的時候,雖然是辦法會 的時候人很多,不是興盛的現象, 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這個時代佛法就是 這樣子。
什麼叫做「僧」? 「和合僧 」。 有凡夫僧、 有聖僧, 我們歸依僧。我們歸依佛、 歸依法,當然這是完全沒有疑問的事情; 我們對於佛有恭敬心,對於法也有恭敬心, 對於僧的時候也應該有恭敬心。聖僧我們對他有恭敬心, 誰是聖僧?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地藏菩薩!
我們平常說「地藏王菩薩 」, 這個「王」 字沒有根據,這個「 王」 字是沒有根據的。 你看《 地藏經》 上, 都是說地藏菩薩, 沒有「王」 字,沒有這個 。《 地藏十輪經》上, 也是, 只是地藏菩薩,沒有說這個「王」字,沒有 。《 法華經》上沒有這個地藏菩薩 ,《華嚴經》 裡面有個地方說到地藏菩薩,沒有這個「王」 字,不知道誰那麼樣地多事加個「王」字。但是我們都是照樣念「南無地藏王 菩薩 」。 這個地方也看出來, 我們中國佛教徒不歡喜學習佛法,就是人云亦云。
「 你那麼說,我也那麼說,我不知道,不知道這件事。」 你若學習經論的時候 才知道, 這個「王」字多餘的,沒有根據嘛!這是印度翻譯過來的。沒有這個字,為什麼出來這個字呢?這是不對嘛!但是我們不歡喜學習佛法,佛教徒雖 然是很多,歡喜學習佛法的是少數,不是很多。 不歡喜學習佛法有什麼不好? 你不知道: 是佛法、 是非佛法, 不知道, 你不知道這件事。你搞錯了自己還不 知道, 是有這個問題。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地藏菩薩! 南無文殊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都是僧 寶。 這些大阿羅漢, 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須菩提,這些大阿羅漢都是僧寶,都可以稱之為僧寶。
我說一件事,七七事變以後,北京大學教授姓周, 周叔迦這個人, 他的父 親在清朝的時候做過官,家裡面是有財富的人。到日本人侵略中國, 這個時候 日本人勝利了、 中國節節敗退的時候,他不做大學教授了,他把他的財富統統 拿出來, 辦了兩個佛學院, 一個男眾佛學院、 還有個女眾佛學院,辦兩個佛學 院。佛學院裡面的學生就是出家人多,多數是出家人、 年輕人 。《影塵回憶錄》 那個記者大光法師,他就是那裡的佛學院的學生。他也在裡邊講課, 他也請其 他的法師和大學教授來講課的。他講課的時候怎麼樣呢? 先磕頭,先給這些學 生磕頭, 然後他就上課,他這個人。我聽人說, 他見到有名的老法師他也磕頭, 不! 就無名的、一般的法師, 見到法師就磕頭。而我們出家人給他起個外號叫
「周迷糊 」, 就在譏笑他。
我看過他的著作,他寫的東西, 就像古代的高僧似的, 他那個著作,像古 代那個高僧的著作似的,有那種味道。這個人對於佛法有很深的心得,不是一 般的人。但是他對出家人沒有這個分别,所有見到的出家人他都磕頭, 就是他 有他的見地。 他不會說「 你這個人這樣放逸,不值得我恭敬 」,他沒這 個想法,他不這樣想,就是他另有見地。 這個見地從哪裡來的呢?就是他深入地學習佛 法,從這裡來的,從這裡來的智慧。所以我們說是「 歸依佛、 歸依法」是比較 容易 ,「 歸依僧」這個地方有的時候有點困難。但是這個 事情若是我們深入地學習佛法,應該沒有困難,都應該是恭敬的。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什麼 是「 佛 」? 三德圓滿的 是「 佛 」。什 麼 是「 法 」?教、行、理,或者是教、理、行、果, 這是「法 」。什麼 是「 僧」? 就是和合僧, 有六和的僧。 六和僧, 實在是指凡夫僧說。 聖僧也是六和,但是他是見到第一 義諦了,那叫理和, 有事和、 有理和, 這叫做「僧寶 」。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我們這樣子對於三寶有信願行,名之為歸依。我們有了信願行,能得到佛菩薩三寶的救護,所以名之為歸依。我們從這裡開始不斷地修學,我們也可以轉凡成聖了。轉凡成聖這個地方,如果說我沒有出家, 我是個在家居士,但是你若學習佛法得聖道了,你也名之為僧寶。 你在家 居士,你沒有受出家的戒,但是你能夠受了三歸五戒, 或者有的時候受八關齋 戒; 你沒有出家,但是你能修四念處,你能得聖道,佛也給你一個名字, 名之 為僧寶。因為他的色受想行識裡有無漏的聖道了。 若是我們出家了、 我們沒有 得聖道,名之為「僧 」,而不名為「寶 」。 這裡面還有這件事。
從這件事看出來,佛法是非常真實的,不是重視表面上的,不完全從表面 上看這件事的。 雖然這個人他還有妻子兒女,但是他的身口意裡邊、 他的眼耳 鼻舌身意裡邊有無漏的戒定慧了, 佛稱他為「寶 」。 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是這樣 子安立,安立這個「寶」 義,安立這個「寶」的意思。
所以我們在家的佛教徒也好,出家的佛教徒也好,我們都是從歸依三寶這 裡開始, 努力地學習。或者是停留在凡夫的階段,或者是進一步到聖位的階段,這是一個次第。不管你是頓、你是漸; 漸次地、慢慢地修行得聖道,或者很快 地得聖道, 這個次第是這樣的, 由凡而聖,由歸依三寶開始,逐漸地逐漸地達到聖人的境界去, 這個次第就是這樣子。
我剛才說了,只要你在三寶裡邊栽培了善根,你終究有一天要得聖道的。 因為這個善根它不會失壞的,你若栽培了,它在你內心裡面永久地存在,並且 遇見因緣的時候它會發生作用,發生作用你就會得聖道了。所以在所有的佛教 徒來說,從佛法上來看,每一個人都有希望! 說「 今天我修行也不及格,很多 很多的我都是不及格 」,但 是你栽培善根了,你還是有希望的。 所以我們佛教徒
沒有一個人是失望的,都會有希望得聖道的。當然,你若不努力、 懈怠呢,那 也有可能到三惡道走一走,也有可能要受苦了。
所以我們若常能夠努力地學習佛法, 思惟三惡道苦, 我們不要做錯事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 我們要努力地這樣用功修行。 我們 不要到三惡道去,我們在人天的世界, 並且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 給我們安排 一個淨土法門,我們到阿彌陀佛國去很好嘛! 到了阿彌陀佛國去, 和我們這個 世界完全不同。 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我們地面上的人, 因欲而生,這是一個 非常不幸的事情。到了阿彌陀佛國蓮華化生,是無欲的, 所以那個時候那個身體容易得聖道, 你用功修行容易得聖道。
我們這個身體容易有病,不管你是小孩子也好、 你是大人也好,都容易有 病。 這個「病」是個障礙, 你身體有病你想要靜坐不行, 靜坐的時候腿疼, 或者頭疼、肚子疼。 一痛的時候,心就被這些事情擾亂了,就不能修止觀了;學 習佛法要告假了,我不上這堂課了。到了阿彌陀佛國沒有這件事, 那個人的身 體健康、 沒有病, 也不老也不病,也可以說不死,沒有老病死,不需要修行就 有五種神通: 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 漏盡通要修行才 能得到。
你到了阿彌陀佛國去,自然地有神通,只要蓮華開了, 這個身體成就了, 隨時可以回到娑婆世界來, 看看我的父親在這裡, 我的母親、 我的哥哥、 我的 弟弟、 我的姊姊、 我的妹妹還在這裡, 但是他們是不認識你了, 但是你知道, 誰、 誰怎麼情形。隨時也可以到天上去拜彌勒菩薩, 也可以到普陀山去拜觀世 音菩薩。 我們現在要到普陀山,要在石縫裡看觀世音菩薩。到了阿彌陀佛國是 真實的觀世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可以說話了,觀世音菩薩為你說諸法實相的 道理, 可以令你開悟的, 完全和我們現在不同了。
所以,我們歸依三寶以後, 我們能夠深入地學習經論也好,一心不亂地念阿彌陀佛、求生阿彌陀佛國也好。我感覺念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國這件事好,非常好! 因為念阿彌陀佛也不是那麼難,比較容易。我們靜坐修四念處, 這件 事是很重要,但是多數做不來,多數人做不來,念阿彌陀佛比較容易。
念阿彌陀佛, 你若能夠把《阿彌陀經》背下來, 把大本的《無量壽經》 能背下來更好, 不然的話每一個月或者一個星期讀一次; 讀的時候, 你對求生阿 彌陀佛國的願就會懇切, 就感覺特別歡喜到阿彌陀佛國去。 你讀了大本《阿彌陀經 》, 對阿彌陀佛國生歡喜心, 對我們這個世界生厭離心, 對這個世界的榮華 富貴不感覺到有價值 。「 求生阿彌陀佛國非常重要!」 你會有這樣的認識, 那麼 你就會誠懇地念佛, 誠懇地念佛、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 很容易就會往生了, 阿彌陀佛來接引你。
我再講一個求生阿彌陀佛國的故事。 這個人姓鄭( 這都是現在的事情,這 個人都是在的 ), 他的祖母念阿彌陀佛、 每天念佛, 他的父親相信道教,不相信佛教。 但是這些孩子在美國讀書,孩子也信佛教,父親不相信佛教。 但是他父 親這一天打電話給他兒, 說是 :「 你的祖母有病了, 看來可能不久就不在了, 命終以後要舉行道教的儀式, 請道士來做後事。」 他的兒女說 :「 這怎麼可以? 我祖母信佛嘛,怎麼可以用道教的儀式? 」說:「不可以 ! 我有權處理這個事情。」當然這父親就是說這個話了, 那麼這電話就掛了。
過了多久, 父親又打電話給兒女,說是 :「 你知道, 有一天我看見一個很高 大的人, 這相貌非常地莊嚴,說話的音聲非常好聽,帶兩個小孩,然後來同我 說話,說是我來教化你母親來的。 我一聽見這個話,一看見這相貌,我自然就 磕頭了。等到起來了,這人就不見了。」然後就去看他的母親, 母親已經往生 了 。「 所以, 一定舉行佛教儀式, 不舉行道教了。」 這是多少年前的事, 現在這 些人都在,有的在美國,人還在美國。同我說話的人,他回來了,好像在新竹 在什麼地方。
這件事看出來, 就是他的祖母,就是家庭主婦,可能是這麼情形, 就是一天念阿彌陀佛, 念佛成功了,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她。 帶那兩個小童 子,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就是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她。 你看,這個人念佛成功了!
這件事, 我們可以知道一件事: 不是太難! 「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為 者亦若是。」 她是家庭主婦念佛成功,我是個大丈夫不成功啊?應該努力,好 好念佛求生淨土! 到了阿彌陀佛國、到那個世界去, 學佛容易, 學習佛法容易。 聽阿彌陀佛說法, 聽觀世音菩薩說法, 聽大勢至菩薩說法, 聽清淨大海眾菩薩 說法, 很多都是大菩薩、 都是聖人,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人不一樣, 不同的。
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要工作,我想要出家, 很多困難, 不能出家; 在家有 很多事情要辦,修行不容易。 到了阿彌陀佛國沒有這些問題,所有的障礙都沒 有了,你不需要工作。 阿彌陀佛國的生活都是自然的,衣食住都是自然的,不 需要造房子, 自然有七寶樓閣給你住。 不需要工作( 這件事最好 ), 也不需要去看醫生,那個世界非常地安全, 沒有敵人的問題, 都是和平的。所以, 那個世 界上的人生活非常地安樂,而且有神通自在,隨時可以到十方世界走一走;不 像我們要坐飛機,不是完全安全的。 所以, 求生阿彌陀佛國是對的!
我這個題目就算講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