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長老:三 歸 五 戒

三 歸 五 戒

王居士,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法友,我是第一次到這邊來,這邊的人告訴我,我們來這兒學習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現在先講三歸和五戒的內容。的確是應該講,尤其是初開始對於佛法有信心,而想要歸依三寶,對於三寶的內容應該有一個大要的認識才是對的。可是多數在舉行三歸的時候,時間很忙,沒有時間,只是舉行一個儀式,很少來講解這個三歸的內容。今天是時間多一點,有這樣的安排,這是很合乎道理的事情。

歸依三寶,我先講「歸依」的這個詞,「歸」這個字,歸者趣也,歸趣。「歸趣」這個字如果用白話來說,就是想要到我歡喜的地方去,叫做歸趣。這個地方我不歡喜住,我要到另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是我歡喜的地方,這就是歸趣的意思。「依」這個字,通常說,依者止也,就是住處的意思;我歡喜到那個地方住,這叫做歸依。我說「歸趣」這句話,如果再詳細一點說,就是這裡是黑暗的地方,我歡喜到光明的地方去,到那個地方去住叫做歸依。這個地方很多很多的苦惱,眾苦逼迫的地方,我要到安樂的地方去,到那個地方去住,就叫做歸依,可以這樣解釋。

「依」這個字,也可以作另一種解釋,就是依靠的意思,或者是當隨順的意思。說我想要從黑暗的地方到光明的地方去,你怎麼去呢?你要靠善知識的指導,你要隨順他的教導,你才能去的。再明白一點說,我要到我歡喜的地方去,在佛法裡面說,涅槃是我們一切的佛教徒所願意到的地方,所有的佛教徒都願意到涅槃那裡去,涅槃是我的目標,我想要到涅槃那裡去住,這就叫做歸依。已經成就聖道的人,他們現在在那裡住,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就聖道,我們只是願意去、只想要去而已,只是個願,所以這個歸依實在來說就是願,願的意思,信、願、行的願的意思。願前面一定有信,願以後就是有行,所以有願就有信、有行。什麼叫做歸依?就是對於涅槃有信願行就叫做歸依,就是這樣意思。

我們通常說發出離心、發菩提心,現在這個歸依,小乘佛教徒若說歸依,就是發出離心的意思,就是發聲聞的菩提心,或者緣覺的菩提心;如果大乘佛教,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意思。所以什麼叫做歸依?就是發無上菩提心叫做歸依,就是對於佛法有信願行名之為歸依,就是這樣意思。

當然我們一般的情形,就是對於佛法有一點信心,有一點歡喜心,也可能是發出離心,也可能發無上菩提心,也可能沒有,只是有一點歡喜心就是歸依了,也可以。也可能完全沒有,對於佛法沒有什麼理解,只是說我的父親叫我去歸依,我的好朋友叫我去歸依我就歸依了,當然也可以舉行這個儀式,這些歸依是真實的歸依的前方便而已,是這樣意思。「歸依」這句話就算講完了,就好了。

再講這個「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這是三寶。「寶」這個字,在《寶性論》上有解釋,《寶性論》解釋「寶」這個字,是有六個道理、六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世間難得,寶是世間上不容易得到的東西,佛法僧也稱之為「寶」,也就是難得,你不容易遇見佛法僧三寶,你不容易遇見,百千萬劫也可能還沒有遇見,經過很久很久你可能遇見了,所以這個寶是難得、世間難得。

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理由是離垢,佛法僧是沒有汙染的,是清淨的,所以叫做寶。

第三個是威德,第三個理由,這個佛法僧有大威德,具足無量的神通道力,所以稱之為寶。這是第三。

第四是莊嚴,莊嚴義,有寶就是莊嚴,沒有寶那個莊嚴義不具足了,佛法僧都是特別有無量功德莊嚴的,所以稱之為寶。

第五個理由是勝妙,就是佛法僧三寶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邊,是最殊勝的、最微妙的、最第一的,所以叫做寶。

第六個意思是不可改異,就是佛法僧這個寶,這種清淨、無量功德莊嚴的境界,永久也不會再變的、再退下來的,不會的。成就了就是成就了,不會再退下來的,所以叫做寶。

佛、法、僧,這三種都具足這六種意思,所以稱之為寶。這是通於這三種,也就是讚歎佛法僧,稱之為寶。如果不具足這六種意思,就不能名之為寶了。

現在我們再解釋什麼叫做「佛寶」。「佛」是印度話,翻到中國話翻個覺者,就是覺悟真理的人稱之為佛。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在佛法裡面稱之為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裡的佛法是釋迦牟尼佛所覺悟的,那麼這個佛寶當然我們應該稱之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當然過去世的佛、現在世、未來世,十方世界的佛都是名之為佛寶的。

我們簡單解釋一下「釋迦牟尼佛」。這個「釋迦牟尼」,在《大般若經》上,玄奘法師翻個能寂(功能的能,寂滅的寂,寂靜的寂)。在《佛本行集經》上,解釋釋迦牟尼佛這個「能寂」,它說出來兩件事,說兩件事、有兩個原因名之為能寂。

第一件事,就是佛沒有出家的時候,就是悉達多王子(或者說太子),摩耶夫人在藍毘尼園的樹下,悉達多太子降生了,降生了以後就回迦毘羅城去。回城裡邊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在平常的時候,城裡邊這些小孩子吵鬧的聲音很大很大的、很多很多的,但是悉達多太子一回到城來的時候,城裡面這些小孩子完全都不鬧了,也不哭了、也不鬧了、也不說話,寂靜,寂然無聲。這個淨飯王對於這一點特別的……感覺到這裡,稱之為能寂,這是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悉達多太子出家以後,在苦行林裡面修苦行的時候,不只是悉達多太子在那裡修苦行,還有其他的外道、很多的人在那兒修苦行。這些修苦行的人來來往往的,大家總是要見面的,一般的人大家見面總是打招呼嘛,但是悉達多太子不是,同任何人不打招呼,別人同他打招呼他也不吱聲,也默然,所以大家都稱他名為能寂。這在《佛本行集經》上舉出這兩個理由。

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也應該知道一點。當然我們古代的大德不說這件事,這兩個理由都不講,用甚深義來解釋「能寂」,當然好嘛,當然是好。

佛寶,我剛才說,覺悟真理的人所以稱之為佛。覺悟真理,這是大智慧境界。我們一般,我們說六波羅蜜裡面有個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智慧,這個智慧裡邊就有這樣的意味。什麼叫做智慧呢?就是覺悟真理叫做智慧。說是我能做醫生,我知道你有什麼病,我能夠給你開方治療你的病,當然這也是智慧,但是這個稱之為醫生可以,不稱之為佛的。你若覺悟真理了,當然這不是一般的智慧,這是最高深的聖人的一種智慧,所以叫做佛。當然,覺悟真理是智慧,其餘的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由因緣有的,這個緣起的道理你能覺悟,那也是智慧。這樣說就是兩種智慧:一種是根本智、一個後得智,或者是實智、權智,這樣說。

覺悟真理了的智慧,又有什麼現象呢?能斷一切煩惱。我們這貪瞋癡的煩惱,從無始劫來就是這樣子,那麼覺悟真理了以後,這個煩惱沒有了。如果你說你有修行,但是你若沒有覺悟真理,你的貪瞋癡還是在的,所以只是修禪定不能斷煩惱,因為你沒有覺悟真理,還不能稱之為佛的。所以覺悟真理也就是說你能斷煩惱了,才能算是覺悟真理。我們若是對於佛法的學習少少的,若是聽人說有神通、有高深的禪定,我們都不知道,這莫測高深,「哎呀!這個人怎麼樣?怎麼回事?」我們簡直不敢說一句話。但是在經裡面說呢,你說你有高深的禪定、有廣大的神通,你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不是佛!因為你沒能覺悟真理,這個地方有這樣的差別的。

覺悟真理就是能斷煩惱,能斷煩惱這個地方叫做斷德;覺悟真理就是智德,有智慧的功德,還能斷一切煩惱叫做斷德。因為你若得了高深的禪定,當然也是了不起,得禪定也不容易。了不起是了不起,煩惱還是沒有斷,只是能夠調伏,暫時地降伏了,煩惱可以不動,但是你繼續觸惱他,他這個煩惱就可能要動了,還有這種事情的。所以覺悟真理的人能斷煩惱,斷了煩惱以後永久是沒有煩惱的,你怎麼樣觸惱他,他心裡不動的,因為裡面沒有煩惱可動了,所以有了智德以後還有斷德。這個有智德、有斷德,當然這是真實的聖人,他還能夠有大悲心,來到我們人世間教化眾生。

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有地獄、有餓鬼、有畜生的這種眾生,在那裡受苦,受了很多的苦惱。如果有多少善法,就在人間、天上,那麼到天上去,那就不是在地獄了,這個住處不同。若是色界天,就是超過了欲界,不但是超過三惡道,也超過了欲界天,在更高的地方有他獨立的世界,那個色界天上的人。色界天上的人就是有禪定的人,無色界天的人也是有高深禪定的。若是得了聖道、得無上菩提的人,那他的住處是更高的,這個果報是這樣子,是在更高的地方。

但是我們受苦惱的人,在生死裡流轉受苦的人,是在三界裡邊;佛是超越了三界之外了,他看我們很苦,他要從他的世界到我們這地方來,當然就是化身,佛的化身,那這就是他的大慈悲。如果他沒有悲心,可以不管,「你受苦是你的事,不關我的事」,他也可以這樣做。但是他沒有,他感覺到眾生受苦,他感覺到很同情,所以就來到我們這個世界現身說法、度化我們,這是他的慈悲、他的神通境界;是他的神通境界,也是他的慈悲的行動,大智慧的行動。這樣子來救護我們,是他的慈悲,所以這個地方叫做恩德。

「恩」這個字,我查了字典,恩者愛也。父母對我有恩,就是父母對我有愛。佛菩薩對我們也有愛的,當然佛菩薩這個愛是清淨的愛。佛菩薩愛我們,他也來到人間,示同人法,和人一樣,也有父親、母親。在真諦三藏他的著作裡面,也說釋迦牟尼佛十九歲結婚,二十九歲才出家,十年享受欲樂。二十九歲出家以後有六年的苦行,而後在菩提樹下入定修止觀,得無上菩提。示同人法,示現和人一樣,然後覺悟了,放下了世間上的欲,然後去尋求真理,而後得無上菩提,示同人法。佛已經超越這種境界,但是也示同人法,這是他的大悲心,大悲心的境界。

有智德、有斷德,是他自己的事情功德圓滿了,他還有大悲心教化眾生,這是利益眾生的功德,佛具足這兩種功德。所以智德、斷德、恩德,具足這三種的功德,超越阿羅漢、超越辟支佛、超越一切菩薩,三德圓滿的名之為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十方三世佛,佛佛道同,都是這樣子。這樣的佛是我們所歸依的。

所以我們若說,若是有人問:你歸依三寶,你歸依佛,怎麼叫做佛?三德圓滿的人名之為佛,可以這樣說。但是我們看《大般若經》上說:得一切種智名之為佛。你要記住這句話,「得一切種智名之為佛」,我特別提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也有點分別心。你看我們禪師的語錄不這麼說,他不這麼說。那麼是什麼佛,什麼是佛?他另外有個說法。但是我們看《大般若經》上說,什麼叫做佛?得一切種智名之為佛。這是佛說的話,這句話是佛說的。這歸依佛就講到這裡好了。

現在說歸依法。「法」這個字,歸依法,法這個字有一個持義,法有個持的意思,這個持,受持的持(提手加個寺院的寺,受持的持),持義。這個持就是能保持,能保持不變,能保持得住叫做持。這個保持不變,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現在身體健康,你今天也健康、明天也健康,你今年也健康、明年也健康,你能永久健康嗎?你能保持住嗎?你能把你的健康永久地保持得住嗎?我看任何人也不能說這句話,連醫生也不能說這句話,醫生也照樣會有病。你保持不住,你所歡喜的事情你不能永久保持住,保不住,保持不住。

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樣,說是我要做董事長,我要做總經理,我要競選省主席,競選州長,四年一任,到時候就下臺,連選得連任,選不上就完了,那麼就是保持不住。說我競選國家最高的總統,也是一樣,有任期的,到時候就失掉了,到時候就沒有,你不能永久保住。再明白一點說,世間上的榮華富貴你不能永久保持住,就算是你有能力、有智慧,你能拿到了,拿到了你不能保持,你很難永久保持住的,可能過五六年就垮臺了,也可能十年。蘇聯的赫魯曉夫,做了十年總理就垮臺了。說我永久,我到臨死我的權力還在我手裡,你死不死?你死了還是沒有了,終究是不能永久保持。

世間上的一切有為法完全都是無常的,苦惱的境界也不是永久的。我苦惱,終究有一天不苦惱了,不苦惱也不是永久的,可能又苦惱了,就是變,就是老是這樣變。什麼是永久的、不變?這個安樂的境界永久不變?涅槃,只有佛法中,佛菩薩所證悟的真理,就是涅槃,是永久的、不變的。你若是得到涅槃了以後永久的安樂自在,不會再有一個人把你打倒了、把你破壞了,沒有這回事。這個法是持義,保持不變,具足這個定義的只有涅槃,其他的世間上一切的事情都靠不住。

我們人間的人,我們不學習佛法的人,不學習佛法的人他們幹什麼?他就追求世間的榮華富貴,用足了力量去追求。頭幾年,去年,是去年,我在台北,他們競選台北市長,哎呀!大家用的勁頭簡直……用足了所有的力量,都要用上,最後勝利,心情還歡喜,結果到時候要下臺。世間上所有的事情,就還是剛才這句話,努力地去追求,結果到時候,沒有說失敗,失敗就不要說了,就說成功的人還要失掉。

只有我們佛教徒,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喔!佛陀告訴我們世間都是無常的,都是靠不住的,你費了千辛萬苦結果又失掉了,可惜不可惜啊?只有涅槃這件事成功了永久不失敗,所以這叫做法,叫做持,有這樣意思。

所以什麼叫做法寶?就是佛的涅槃,佛、阿羅漢所得的涅槃稱之為寶,你成功了以後永遠不會再失敗的。所以這個是值得我們千辛萬苦地去追求,是有價值的。其他的說有價值,「哎呀!對社會上有貢獻啊!」轉眼就無常了,就等於零了。你的貢獻等於零了,你心情感覺怎麼樣?所以我們要學習佛法,從佛法上得到智慧的時候,唯有學習佛法最有價值,其他的事情不是的。

所以,什麼叫做法寶?就是佛菩薩他所證悟的真理,這是法寶。你說是歸依,歸依法,什麼叫歸依法?就是佛的涅槃是我所希求的,涅槃為上首。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的〈修所成地〉上告訴我們,「涅槃為上首」,這是佛菩薩大智慧能見到這裡。

世間上,自古以來,我們中國說有五千年歷史,歷代的皇帝,頭一個朝代垮臺了,第二個朝代起來了。起來了,想盡辦法,我做了皇帝以後我兒子做皇帝,我兒子做皇帝、我孫子做皇帝,萬世一系,永久我的兒孫做皇帝!這是做夢,這是妄想,哪裡有這種事情呢?自有史以來你看看,哪一個皇帝不這樣想,都不成功,你的妄想會成功啊?但是還是繼續這樣想,繼續這樣想。

我看《史記》,司馬遷的《史記》,這個劉邦,劉邦他的后是呂后,把韓信殺死了以後,劉邦回來的時候,大家在一起,「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其實劉邦還算是個不錯的皇帝,但是也有這種愚癡,做王的永久姓劉,怎麼可能這樣子呢?不可能的嘛!等到曹操起來的時候,曹操還算是克己,只是做了一個相,封之為魏王,他還沒有把漢獻帝推倒,他兒子就不客氣了,做皇帝,把漢獻帝推倒了。但是我看那個歷史上,漢獻帝這個人還是有點修養的,還算不錯。曹丕做皇帝的時候,大家都是擁護曹丕的,誰去睬這個漢獻帝呢?不可能的嘛!人不可能是這樣子嘛!

所以我們說我們歸依三寶了,歸依法,這個法是什麼?是佛的涅槃,歸依是歸依這個。但是我們再想一想,佛的涅槃是佛的智慧境界,我們沒有佛的智慧,連邊都摸不到,不知道什麼叫涅槃,只是說幾句,文字上這麼講,不生不滅這是涅槃,但是怎麼叫做不生不滅,那麼一句話而已啊,你不能真實地證悟那個境界。那怎麼辦呢?佛菩薩慈悲,來到我們人世間,用我們的語言文字說出來經律論,說出來法,說出這樣的佛法,我們從這裡去學習,我們慢慢修行,然後就到涅槃那兒去了。

所以這樣說呢,佛說的這個法就是教,叫做教(佛教的教),佛說的語言文字的佛法叫做教。我們學習佛的教,然後去修行,一個教和行,修行成功了就見到涅槃了,就證悟涅槃了,教、行、果,或者說是涅槃就是理,教、行、理。這個理就是涅槃,這是真實的法寶。這個教和行是通往涅槃的道路,我們從教、行這裡到涅槃那兒去。教、行不是涅槃,但是你非要通過這裡才可以,通過這裡才能到涅槃那兒去。

所以真實的法寶就是涅槃,但是教和行是涅槃的前方便,也是法寶,我們也應該歸依,歸依教、行、理,這是我們歸依的法寶。你說是涅槃那個好,那是真實法寶,你歸依;教、行不是涅槃,你不歸依,不歸依不可以,你到不了涅槃那兒去的,一定要尊重教、行這兩種法,你才能到涅槃那裡去,所以這個教、行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現在把它總結一下,什麼叫做法寶?教、行、理,這是我們歸依的法寶,我們要好好學習教,然後要修行,到涅槃那兒去就是聖人了。當然聖人也是很長一個階段的,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小乘佛法來說,阿羅漢就是得涅槃了,但是要到大乘的十地菩薩、到佛的境界才圓滿,阿羅漢還沒有圓滿。歸依法寶我們就講到這裡。

現在講這個僧寶,這個僧。剛才說那個「法」,那是中國話,印度話叫做達磨,翻到中國話叫做法。僧寶,印度話叫僧伽耶,或者僧伽,翻到中國話翻個和合眾。這個和合這句話,就是彼此間沒有衝突,思想上、語言上、行動上沒有衝突,那麼叫做合。簡單地說,就是隨佛出家的修行人叫做僧。實在這個僧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團體,但是佛可是用個和合眾,翻到中國話來說就是和合眾,彼此間沒有衝突。

這件事呢,這個聖人,修學佛法成功了的人,他心裡面沒有煩惱了,人與人之間,他心裡沒有貪瞋癡了,證悟了涅槃的人,彼此間思想上沒有衝突。思想上沒有衝突,所以語言也不會有衝突,做什麼事情彼此都是和合的,這個應該是沒有疑問的事情。但是凡夫,隨佛出家修行的人,不全是聖人嘛,就是凡夫有問題。凡夫他雖然也學習佛法,也是修學聖道,但是還沒成功,還是凡夫的時候,凡夫就表示他的貪瞋癡還在,那能夠合嗎?有貪瞋癡就不能夠合的,他就是要衝突的。

但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有大智慧,立法,立出法來叫他合。怎麼立法呢?一個就是我們人的這個情形,應該說就是有兩件事: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情感。我們人的心理,世間上的心理學我不懂,我沒學過那個;我們按佛法來說,我們人的思想,就是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情感。這個情感,當然這就是人與人之間,他是我父親,她是我母親,他是我哥哥、我弟弟、我姐姐、我妹妹,當然我愛我的父母、兄弟姊妹嘛,這是情感,就算是我的親愛的人有一點什麼不對,我也給他隱藏,我不告訴別人。我親愛的人有些汙點我告訴別人,那麼就是破壞了我親愛人的名譽了,對我親愛的人有一點傷害了,這個事就不可以做,我愛我的親愛的人,這是情感上的事情。第二種就是理智,理智是智慧,智慧的觀察那就不是情感,和情感有點不同,就是對的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就是依法辦事,這是智慧的事情。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為這麼多隨佛出家的,初開始用功的這些凡夫僧,給他立個法——在智慧方面就是佛教的真理,諸法實相的真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三法印,這是關於智慧方面的,所有隨佛出家的人都要學習這樣的真理。真理是統一的,所以在真理上大家的智慧是一致的,沒有衝突。我說是諸法無我,所有的佛教徒統一的有這樣的思想;我說諸法無我,你偏說諸法有我,那麼就衝突了。現在佛法說諸法無我,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共同的這樣的思想,在這上,理智上沒有衝突,理智上沒有衝突的,這個地方不衝突了。

當然我們今天的佛教可不是這樣子,我們今天的佛教思想是混亂的,你這麼說,我那麼說。我想你們也可能會知道,請這個法師來講經,請那個法師來講經,請那一個法師又來講,你請多少位法師講經,每一位法師各講各的,大家不一樣,不知道誰講得對、誰講得不對?不知道!我們今天的佛教徒思想是混亂的。但是佛在世的時候,佛教徒思想是統一的,在思想上,就是在理智上都是和合的,無差別。

在感情上就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生活所需,衣、食、住,衣食住佛是公平地處理這件事,任何人沒有特權。說是你是方丈,你是這個寺院的住持,大家一樣的,大家的享受是一樣的。不過其中也有一點差別,說這個人他出家久、受戒久了,譬如說有這麼多的寮房,寮房這麼多,總是有一個寮房好一點,這個寮房好一點,那個寮房差一點;要尊重老戒,受戒久的尊重他,上座,給他好一點的寮房,你新出家這個寮房差一點給你,就這個地方就是這樣處理這件事。就是衣食住的這一些事情,這是你所享受的、你所需要的這一方面,就是佛有制這樣子,就是利和同均。利就是錢嘛,就是衣食住這些事情,大家都是利和同均。

我們出家人所有受的戒都一樣,你受的戒是這樣子,我受戒也是,通通都一樣,沒有說這一條戒我有特權,我不守這條戒,沒有這回事情,都是公平的。從這一方面呢,大家也就沒有諍了,因為很公平嘛,所以也沒有諍,所以這個團體是和合的。但是這個事情是暫時的,暫時維持一個和合的局面,而佛要告訴我們佛教徒要努力地修學戒定慧,斷內心的貪瞋癡,在和合的局面中修學戒定慧、斷煩惱,斷了煩惱以後就是決定和合的。就是不公平,心裡面也不計較,因為他是聖人了,他不在乎這些事情,若是凡夫可不行。

所以這樣說呢,歸依僧,這個僧是和合眾。但是這個地方有點衝突,我不知道你們感覺到這裡沒有?稱之為寶,稱之為寶是無垢,要離垢,沒有貪瞋癡的煩惱、沒有汙染稱之為寶,那麼這地方有問題啊!新出家的這些沒得聖道的人,那他還有貪瞋癡,他稱之為寶、不稱之為寶?這個地方有點問題。在經論上的意思,一定聖僧才可以稱之為寶,凡夫是不能稱之為寶的;因為你是凡夫,你就是有貪瞋癡,你有時候會犯錯誤,你不是寶!所以我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僧這個地方是歸依聖僧。

這凡夫僧就是慚愧了,凡夫僧有一點不及格了,就是有這個問題。雖然是不及格,但是你可想一想,你要想一想,你現在到寺院裡面聽聞佛法,你聽觀世音菩薩為你講法啊?你聽釋迦牟尼佛為你講法?不是,就是你所看見的,穿上出家人衣服、剃光頭了,就是這樣的人。我是凡夫,別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我是凡夫。說這個地方,這個廟這是在家居士發動一個因緣,把它造出一個道場、建立道場,當然也有是出家人造的道場,那個出家人是聖人?我不知道,不知道。

所以這個地方呢,就是今天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佛法的住持,(我們還是說)還是凡夫僧有點力量的,凡夫僧在這裡住持佛法。寺廟上供著佛像,有經書,還有出家人在那裡修行,但是這還是凡夫僧的力量,有凡夫僧的力量,也可能有佛菩薩的光明,仗佛菩薩的光明而有這樣事情的出現,但是有凡夫僧的力量。你也就是在這個境界中,你才能遇見了佛法,你才能開智慧。所以你說「我歸依佛、歸依法、我歸依僧是聖僧,不是凡夫僧」,也不必這麼說,因為還是和凡夫僧有關係,也不必那麼說,就是這樣好了。

再明白一點說,小乘佛教這個僧寶,就是初果聖人才稱之為寶,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摩訶迦旃延尊者、摩訶拘絺羅尊者,很多很多的大阿羅漢,這都是僧寶。大乘佛法來說,就是十地菩薩,初地、二地乃至第十地,這都是僧寶。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南無彌勒菩薩,這都是僧寶。你還沒有成佛嘛,沒有成佛、但是已經入聖位了,這都是僧寶。所以我們歸依佛,歸依佛這是極圓滿的境界,歸依僧也是極圓滿的,歸依法也是極圓滿的;歸依僧,這麼多的大阿羅漢和這些大菩薩境界是我們所歸依的,心裡感覺到歡喜啊!有的在家居士,我聽見過這個在家居士,歸依三寶幾十年了,最後說:「我歸依佛、歸依法,我不歸依僧。」這句話表示什麼意思?表示佛法衰微的現象,佛法衰微了。怎麼說衰微?你歸依三寶幾十年了,你還搞不清楚啊!幾十年了,我初歸依的時候我可能不知道,趕上那個法師沒有時間講你就不知道,你自己學習經論,有的時候也未必看得懂,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但是幾十年了還搞不清楚,這是有問題,是有問題的。

我聽見一件事,有個周叔迦居士,我不知道你們聽說沒有?在七七事變,蘆溝橋事變之前,他是北京大學教授,這個人,有這麼個身分。等到七七事變以後,日本人節節勝利,侵略中國,那時候台灣當然也不要說了。九一八事變,日本人把中國的東北拿去了;七七事變之後,日本人的軍團,有多少個軍團,從蘆溝橋開始,節節勝利,一直到廣州都歸屬日本,然後向西去,重慶、成都還在國民黨手裡,還在中國政府的手裡頭,很多的地方被日本人佔領。這個時候這個周叔迦居士北京大學不幹了,大學教授不幹了,他把他自己所有的財富都拿出來辦佛學院,辦兩間佛學院:一個女子佛學院,一個男眾佛學院叫中國佛學院,就在北京的法源寺,現在中國佛學院是在法源寺。他辦佛學院,他自己講經,我看見過他的著作,他的著作看上去就像古德、大德那種味道,你看這個人佛法的修養!他上課的時候,因為佛學院裡面很多學生有出家人嘛,出家人、法師在裡面讀書,他上課的時候先磕頭,先向各位法師磕頭,然後上課開講,這樣子。

我說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周叔迦這個人對於佛法認識得很深刻,但是對出家人都是有恭敬心,不輕視出家人。「我歸依聖僧,你是凡夫我不歸依」,他沒有這個意思,不管是凡是聖都是磕頭,有這個境界,有這種境界。

我剛才說,歸依僧是僧寶,是聖僧,不是凡夫僧,我恐怕我說這句話引起你們的誤會,那麼對於不是聖僧瞧不起了,不要這樣子。對於凡夫僧,不要說他沒有犯戒,就是犯戒也要恭敬,也要尊重他,還是值得尊重的。就是犯戒的出家人還是值得尊重的,當然是不應該犯戒,但是還是應該尊重的。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什麼是佛?具足了智德、斷德、恩德,三德圓滿的名之為佛。什麼叫做歸依法?什麼叫做法?教、行、理,或者加個果,教、行、理、果,也可以,這是歸依法。歸依僧,就是一切聖人、一切聖僧,大阿羅漢,一切大菩薩,凡夫僧勉強地也放在裡頭吧!這是我們歸依的僧,叫歸依僧。當然這個凡夫僧放在裡邊是勉強了一點,但是又不能把他放在外邊,還是要放在裡邊去,歸依僧。就是對於佛法僧有信願行,是名為歸依三寶,這樣意思。

這個五戒,受五戒的文裡面大概有多少解釋。歸依三寶上,佛陀在說歸依三寶的文上面說,要增長慈悲心。佛也說你先歸依,歸依三寶就應該立刻地受五戒,但是多數辦不到。要先歸依三寶,而後慢慢地、慢慢地再受五戒,所以佛就沒有嚴格的規定歸依、五戒同時來受,沒有這樣規定。但是受三歸的時候裡面有一個條件,要增長慈悲心,有這麼一句話,要有慈悲心。

這個慈悲心,我剛才說過,就是清淨的愛,就是愛的意思,但是是清淨。佛法裡面說到這個慈悲,慈悲裡面有智慧的,慈悲裡面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那個慈悲不是佛法裡面說的慈悲。其他的外道也講到博愛,若按佛法來說,那個愛可能不是太好。所以佛法說的愛,這個慈悲、清淨的愛裡面有智慧,要有智慧,但是這個智慧就是要不斷地學習才能有智慧。

不斷地學習、有智慧,我們簡單說,說這個殺、盜、淫、妄、酒這五戒,你有慈悲心的時候就不會殺。不要說是人,和我們同類的人你不要殺,就是一個蚊蟲也都不應該殺,一個螞蟻在那裡也不要殺。牠的果報和我們不同,但是牠那個心也是一樣,和我們人一樣,也明明白白的,也是很明了的。有慈悲心,你不要殺。牠不同意,牠還是願意……雖然我們看牠那個生命很微賤,但是牠自己還是很愛著牠的生命的,你要殺害牠,牠不同意。何況一個牛、一個狗,你不可以殺牠的,殺牠將來牠可能會報復你,所以有慈悲心你不要殺。

有慈悲心也不要盜,偷盜別人的東西這是不對的。這個盜還是很微細的事情。

殺、盜,淫,在家居士就是不要邪淫,邪淫有種種的問題,有種種的苦惱的事情,也不好,所以也不要這樣子。

妄,你不要說謊話,說謊話就是不慈悲了,你用謊話來欺騙他,那就是對他有傷害,你欺騙他就是不慈悲嘛!所以若能有慈悲心,要說真實話,不要說謊話。

也不要飲酒,酒能令你失掉理智。我們能夠不辦錯誤事、不犯錯誤,就是靠理智才能不犯錯誤。如果你若是喝酒,使令你醉了,你的理智就沒有了,沒有了當然就會做錯事。所以為了不做錯事、不要做殺盜淫妄的事情,你不要飲酒。說「我少飲一點,我也不會醉嘛」,但是你很難守得住這個分際。「若飲若醉,不要緊,我還再喝,不要緊再喝」,喝、喝、喝,喝醉了,就有問題啊!增長慈悲心,你的五戒自然容易清淨,就能夠受持清淨而不會犯錯誤。受持五戒清淨,如果你的慈悲心特別強,你最低限度將來能生到天上去。假設你願生阿彌陀佛國,這也是淨土資糧,容易到阿彌陀佛國去也好,也是很殊勝的,非常殊勝的事情。

五戒這個地方應該多講,但是現在的時間又是不夠了,我們就講到這裡好了。